冬至吃什么?带你了解各地习俗
发布时间:2018-12-24
期号: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冬至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各地习俗大不相同。
北方代表: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挂记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于是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时至今日,吃饺子早已成为多数北方人冬至的风俗。
南方代表: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
嘉兴代表: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此外,在嘉兴平湖也有冬至夜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四川代表:羊肉汤
四川人在冬至这天会喝羊肉汤。羊肉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俗话说“喝了羊肉汤,一年不生疮”。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体虚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大有益处。
苏州代表:馄饨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在冬至,苏州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而后来,吃馄饨的说法则有了哲学意味,寓意破阴释阳,表达新旧交接,食后开辟混沌天地。
两湖代表: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后会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适合在冬天食用。若能用黑糯米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州代表:擂圆
在冬至当天,台州人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人家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别有一番滋味。
杭州代表: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庆祝。每逢冬至,杭州人会制糕祭祖或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潮汕地区: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这一天,人们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又叫甜丸。很久以前,甜丸不仅是食物,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方面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另一方面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
银川代表:“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的习俗。他们还给羊肉粉汤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安徽代表: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厦门代表:姜母鸭
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在品尝冬至美食的同时,也别忘了读读这些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
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
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
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
坐索寒衣托孟光。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本版内容由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式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