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健全人格 担当公民责任
发布时间:2018-09-26
期号: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
为什么要读大学?概括起来,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要养成健全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可以说,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是前途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就是正常和谐发展的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可以从五个维度评判:性格、品质、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创性。有人把健全的人格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要有爱心;二是要能忍耐;三是要宽容;四是要乐观;五是要有平和的心态;六是要节制;七是要谦逊;八是要守信;九是要有责任感;十是要不断自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人格的经典论述。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里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后世把孔子这一论述称为“三知”君子。孔子还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人格表现就是入世的积极态度。从义利观来看,孔子的见利思义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重义轻利观:“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的以义制利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都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完美人格的自觉追求和坚定选择。
第二,要担当公民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所承担的,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的行为和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实际所为的行为所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当人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了责任,责任的要求便成为人内心的一种自觉,成为责任意识,这对人生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规范预期的责任,以及没有履行好这种责任时所承担的谴责和制裁。当社会公民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了与自己的社会角色所相适应的公民责任时,公民责任的要求便成为社会公民内心的一种自觉,转化为公民责任的意识。
要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必须要承担公民责任。西方哲学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而自由其实是“轻松”“儒雅”和“负责”的高度统一。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相应选择了责任。正如德国哲学家马志尼所说:“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对自由的捍卫。美国学者里奇拉克在《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一书中讲到:“只有当一个人如他所希望的那样,从一开始自由的行动时,我们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因此,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我们都必须有自己的责任视阈和对应的义务,学会承担责任。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位青年学生都要学会担当、敢于担当,担当公民责任,担当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
第三,要追求高深学问。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知识是成才的基石,要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大家必须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大学学习的第一追求、第一要务。只有求得真学问、练得真本领,才能干得一番大事业,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大家保持求知的热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学问的人。
同学们,大学生活已经开始,更多精彩等待你们创造。希望你们与伟大时代同行,与国家民族同奋斗,在农大度过一段充实愉快的大学时光,奠定一生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