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写作与沟通”本科必修课,竟成了人们热议的新闻。对此,我有许多话要说。一方面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能力不强、沟通能力较弱的现象担忧,一方面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人是传播的动物。靠什么传播?一是语言符号,二是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分为口头语言符号和书面语言符号。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只雄鹰,那么口头语言符号和书面语言符号就是两只翅膀。可见,娴熟地掌握语言是多么重要。无论是说还是写,缺了哪个都不行。
我想起了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差不多100年前,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清澈的水波、碧绿的椰树、善良的羚羊、心爱的人,都写入了美妙的歌词里,让世人传唱至今。而乘着写作的翅膀,则能使我们在事业在人生的天空里尽情飞翔。
遗憾的是,越重要的越容易被人忽视、忘记。从小到大,每名学生会上无数门课,却很少直接与“说”与“写”有关。或许有人说,不是有写作课吗?不是每年高考都考作文吗?此话不假。然而,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写作,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得分。因此,常常会遇到高考作文得了高分的人却不会写一张请假条。
写作上的短板,只能到大学课堂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亡羊补牢总比不补强。因此,人们才会为清华开这门课鼓掌。清华的这一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因为,在更多的大学、有更多的大学生,急需、必须补上这一课。
不过我还是有新的忧虑。依我所见,文无定法,只靠听老师讲课是学不会写作的。老师指导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多动笔、多用心。目前清华拟采用的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其成效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写作其实也是个大概念。大学生缺少的、急需的是应用文写作。而应用文中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和学业、学术相关的写作。希望给大学生上的写作课,多和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结合得紧密些。不要搞花架子,白白耽误工夫。
写作和沟通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儿。把这两者绑在一起,如果是强调、凸显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是说得过去的。但沟通的方式、方法、规律、技巧还有很多很多。指望这一门课恐怕难以全部解决。因此还是另开“交往与沟通”课为好。
我给研究生主讲“交往与沟通”公选课多年,学生普遍感到收获很大。遗憾的是,这门课不能覆盖到更多的学生。
(铁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