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来了百余名学生,上课前却只有一个人和老师打招呼。此人是位外国留学生。其余那些是中国学生。从老师面前走过,他们既不点头,也没微笑,难道不知道站在讲台上的是将要一口气讲四节课的老师?
说实话,这么多年我都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只是在与外国留学生多次相比之下,才觉出这些中国学生太冷漠了。可我们不是一直都以“礼仪之邦”自豪吗?为什么这些学生见了自己的老师连个好都不说呢?真希望这不是普遍现象。
向老师问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老师说“上课”,学生们刷地一下子站起来,同声说“老师好”。这是不少中小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什么进了大学校园,这样的传统反而丢失了呢?
好几年过去了,曾在北京舞蹈学院里遇到的学生依然会浮现在我眼前。在楼道里相遇,他们会主动停下来行注目礼,向我问好。我是临时到访的,想来他们并不认识我,估计是从年龄上判断出来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陌生老师的尊敬。
静下心时,我会想为什么进了大学校园后学生们会有这样的表现呢?首先,当老师的是有责任的。不少老师不大在意学生的礼仪,或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对学生而言,可能是一种“纵容”。其次,学生内敛的性格所致。不少学生其实内心对老师是尊敬的,只是不善于表达、不习惯表达而已。再次,还有一些学生的确不大懂得尊重老师、不大懂得起码的礼节。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中即有“知书达礼”之说,指的是既要有知识,又要通事理、懂礼貌。“见了老师问声好”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作为礼仪之邦的大学生,还是要做讲文明懂礼貌、知书达礼的典范为好。老师听了这声“好”虽说也长不了块肉,但能感觉到学生的成长;学生问了这声“好”,不但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呈现出大学生知书达理的应有风貌。
出于这样的考虑,如今再上课时,我会告诉学生:见到老师要笑一笑、点点头、问声好。同时,写了这篇短文,希望让更多的人能产生共鸣。
(铁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