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因不满普通话考试太难,当地某大学10多名学生竟占领语文中心长达8小时,期间不断指骂老师,甚至有人大爆粗口。有关视频近日在网上疯传后惹来热议。网民斥责“恶过黑社会”,被称为史上最猖狂的“要分”。
一位美籍大学教师曾给我讲过一名中国留学生“要分”的事。该女生以为美国大学和国内一样期末一考定音、“秋后”算总账,因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测验,结果只得了C。她干脆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搅得校方不得安宁,最终不得不息事宁人,劝说任课老师提了分。
“要分”现象在高校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有蔓延的趋势,要引起关注。面对“要分”甚至呼吁废考而施加的各种压力,如何做到“不忘初心”,是对当今众多教育管理者的一场严肃、严格、严峻的考试。如何在这场考试中获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聪明智慧,说到底,还是要看对现代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之所以“要分”,是因为分数有用,且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分数高低是评判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标准。但要来的分数没价值。驱动学生“要分”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是因为没学到家或没考好。出现了如此情况,当务之急是亡羊补牢,认真总结教训,今后更加努力学习,而不是想方设法找老师、求老师、逼老师加分。
“要分”的行为除了使成绩单好看点之外,百害而无一利。没有学到真经,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将来靠什么继续深造,靠什么安身立命?要来的分数不能代表自己真正的水准,不是弄虚作假吗?这样做糊弄了别人,耽误了自己。
身为学生,获得理想成绩的途径只能是端正学风、刻苦学习,而不能走“要分”的捷径,更不能为了让老师加分采取过激行为;身为老师,面对学生的“要分”行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能助长这种风气的蔓延;作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用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短期来看,用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还很难改变。但改革现有的考试和评分办法,给“要分”和“放水”设置关卡,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变一人判卷,为多人判卷。变私下判卷,为公开判卷。变具名判卷,为匿名判卷。变教考一体,为教考分离。只要高度重视、方法得当,“要分”的行为就能得到遏制。
(铁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