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马思然
春节的味道是腊八醋裹住饺子的喷香;端午节的味道是草绳剪断瞬间棕叶舒展时的清香;中秋节的味道是月饼安静躺在团圆餐桌时散发出的甜香。每个古老的节日都有自己的味道。
节日的味道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闻惯了的,更是无数代人世世相承的记忆。有的时代的人们创立了节日,如介子推后便有了寒食;有的时代的人们改变着节日,如重阳节传承至近代便有了“敬老”的意蕴。人们将不同民俗、不同时期的美好愿望凝合在一起,酿成一坛千年的美酒,经一代代人的调和,散发出醇香,那是一种只有经深厚积淀才能孕育出的味道。
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便会有对幸福的追求。对幸福追求的外在表现便成为节日。所以节日不会消逝,不会老去,节日的味道会永存,只是随时代变迁而变淡变浓。
那么,味道的浓淡可分高下吗?单纯看来,人们喜爱味道浓厚的节日,因为随之而来是喜悦和祥和。但从时代背景看,任何节日都不可能亘古恒远流传而不衰微。节日味道总会与世事变迁息息相关,节日味道的浓淡自然也以世事发展为基础而衡量其意义。若在乱世如麻的时代,生活的基本保障缺残,节日的味道更浓,但不免夹带着辛酸。《四世同堂》中北平的春节不就是这样吗?满街精巧的兔爷和家家户户认真备着的年夜饭也压抑不了国破的哀痛。若在治世繁华时,生活条件好,每天的生活便如过节般丰足,节日的味道便弥散到了一年的每一天。相较之下,真正节日到来之时,人们便也不觉得欣喜了,北宋的汴梁城便是例证。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汴梁的繁华更胜一筹。节日中对衣食温饱的期望早已被满足,节日的味道在物质层面已显劣势。那节日味道的淡化是否无足轻重呢?节日的存在意义不仅停留在外物的喜庆上,其味道的根源真正源于文化积淀。泡好腊八醋的一刻,我们仿佛感受到先人传授品鉴食物的态度,仿佛知道千年前便已有人关爱挂念着自己。点燃爆竹的一刻,我们仿佛感受到先人仰望天空时的喜悦和期待。虽然我们知道,“年”的怪兽本不存在,但我们仍相信先人对来年美满的心态绝不会错。代代人的守侯和智慧通过节日传递给下一时代,丢失了这种味道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
我们不能以互联网的发展为节日味道的淡化开脱。手机、微信只是外物的影响,精神内核的忽视只可能源于内心。是西方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吗?文化之间的交流不能导致一方文化特定形式的消亡。是要归咎于商业的发展扩张吗?商业发达反而能成为节日物质层面的有力保障。所以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是追随潮流、盲目消费的观念消磨掉了中华儿女的烙印。不妨耐心品味一下,先人赋予自己深沉的节日味道。
(推荐教师 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