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 樊本富
自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举国一致要求兴办新式学堂和改革甚至废除科举考试,以培养有用之才,一时间朝中重臣张之洞、袁世凯等,都成了兴新学、废科举的领头人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由西安回北京,被迫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所动作。首先正式确认并提高了戊戌变法遗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的地位,接着委派主张改革的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主持拟订新式教育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这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称的《壬寅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正当守旧派忙于筹备补行辛丑、壬寅并科会试盛典时,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张之洞联名会奏,提出了逐步废止科举考试的建议,请“俟甲辰(1904年)恩科举行后,将各项考试取中之额,按年递减”。并具体要求:“(各省)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即以科场递减之数,酌量移作学堂取中之额”。按照这个办法执行的话,十年之后就能停行旧式科举考试,以后的文官全都改由学堂出身。
同年五月,张之洞奉命和守旧派首领荣庆及张百熙共同负责修订“学堂章程”。到年底,清政府公布了由他们修订的《重定学堂章程》,这就是有名的《癸卯学制》。这个参照欧美和日本学制制定的章程,详细地规定了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学制、课程等,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清政府下诏,“准自丙午科(1906年)始,将乡试、会试及各省学额,逐科递减”,并令全国各省、府、州、县将各地的书院一律改为各级学堂。但由于科举并未停止,人皆观望,各地新式学堂之设进展缓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未八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岺春煊、湖南巡抚端方等几乎所有重要封疆大员,以科举“阻碍学堂,妨碍人才”,合奏力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始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求,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所以“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先自停科举始。”
此时的清朝政权已经摇摇欲坠。面对如此众多疆吏之坚请,顽固守旧分子无力抗拒,清廷便于八月初四,即公元1905年9月2日,下诏: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科试亦即停止。于是实际上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就成了最后的一次科举大考。自隋唐始,历经五代两宋、金、元、明、清,连续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至于停科举后天下数百万生员(秀才)的善后处理,除了年轻者可转入各级学堂学习,还规定以后每过三年再考选三次“优贡”;举、贡考职也再考三次;“拔贡”则在巳酉年(1909年)补选一次。后来,“优贡”和“考职”只考了两次,清朝就灭亡了。上述优贡、拔贡的补选和举、贡的考职,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余波,而最后一次以八股试士,是宣统二年(1910年)的举、贡考职,真可谓与大清朝相始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