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美食风情。老北京美食,透着浓浓的京味儿,它的纯粹劲儿不亚于京腔和京韵,不但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数代北京人的生活纪录片,更是北京精神的传承和再现。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点点滴渗透到了老北京美食文化当中,赋予了它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细致的情感展现。什么是京味儿?那是一种浓而不腻,粗而不糙,讲究却不刻薄,爽快却不鲁莽的味道。郁郁京味百转回,且看学生记忆中的京味儿。
(推荐教师 顾永琳)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学生
“驴打滚儿呀,驴打滚儿,白胖胖的糯米糕,肚里装着豆沙馅儿,黄豆面儿里来滚一滚,驴打滚儿呀驴打滚儿……”姥姥唱了起来,今天家里又有驴打滚儿吃啦!每次吃姥姥做的驴打滚儿,我都感觉像过节一样……奶奶也是驴打滚儿的“忠实粉丝”,也喜欢吃姥姥亲手做的驴打滚儿。奶奶是名老师,有次吃完深情地说:“驴打滚儿啊,在我看来可有和和气气、情意绵绵的寓意。”我问奶奶:“它怎么看出和气了?”奶奶慢慢说道:“你看它一层一层裹在一起不分开,不是和和气气的吗?”“那情意绵绵呢?”“那就更好理解了,你吃驴打滚儿是不是粘粘绵绵的?姥姥亲手做的,包含着美好的情谊,这不是情意绵绵吗?”“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卜雨欣
一大早,迈出四合院门,穿过一条幽静的小巷子,左拐右转,终于来到了“老陈油货店”,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我每天的早饭都在这儿吃,必点的是一碗豆汁儿,一套油饼。那炸油条的老师傅手艺高超,做出一份份回味无穷的油条、油饼。看那一块块的油面,在灯的照耀下格外可爱;大锅里的豆油,正面临高温的挑战。当油面遇上豆油,会发出滋滋作响的美妙音符,共同谱出一曲完美的交响乐,炸油饼的香气也在交响乐中袅袅升腾。那金黄色油饼带来的视觉享受振奋了我的精神,咬一大口油饼,在嘴里与豆汁儿完美碰撞,给味蕾带来一次终极享受。虽然这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我却认为这是最接地气的美味!
——王 杰
估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最爱豌豆黄。爱那从切刀滑落到案板上“啪”的清脆声音,爱那金黄金黄的外皮,爱那糯糯的有粒粒豆子的豌豆黄的芯,爱那一按一个窝立马又弹回的软软的触感,爱那入口即化的香甜口感。
小时候,太奶奶最疼我,总会第一时间把豌豆黄上面摆放着的小樱桃拿下来塞进我的嘴里。等我狼吞虎咽吃完自己那份,便又开始惦记太奶奶那一份了。每当这时,太奶奶总会眯着眼笑着对我说:“小馋猫,吃这么快,别噎着。”一边说着,一边用勺子挖下一大块豌豆黄放到我盘里。伴随着一老一少的笑声,映着太奶奶屋后大窗子映射进来的夕阳,数着窗外一群群归巢的鸽子、家雀儿,祖孙俩快乐的影子,被拉得老长……
——刘笑妍
爷爷是我最亲最爱的人,他身上有着老北京人的爽朗和硬气。从小,爷爷就爱带我去喝豆汁儿。现在,我长大了,爷爷变老了,但每周末去小吃店喝豆汁儿、吃焦圈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来两碗豆汁儿!”“好嘞——”不一会儿店员就把热腾腾的豆汁儿端上来了。爷爷一气儿喝完,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小时候还不愿喝呢,硬说这豆汁儿有一股臭味,瞧,现在喝上瘾了吧!”“小时候还不懂事儿呢,咱老北京的精髓……”我咽下了一大口豆汁儿,“可都在这儿哪!”
——赵梓旭
凡是北京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炸酱面,但味道和样貌各有千秋。炸酱最好是油多、肉多,这样才好吃,吃得才过瘾。别看它看上去黑乎乎的其貌不扬,但只要尝上一口,相信一定会爱上它;再把它跟煮好的面拌在一起,油裹着面,面裹着油,还有那肥瘦相间的肉丁,再加上爽口的黄瓜丝、胡萝卜丝、豆芽或芹菜丁,别提多美味了,味道那叫一个鲜美!
——王偲语
说到天福号的酱牛肉,绝对让你看一眼就爱上:一块方方正正的牛肉,从上面看有豆瓣酱的深褐色,在灯光照射下更是散发出不一样的光泽。如果酱得更好些,就会有一丝丝的纹路。酱牛肉不光卖相好,口感也是一级棒。捧一块大口大口地啃咬着吃是我最喜欢的吃法,感觉这样我可以吃出力大无穷,吃出些豪情满怀。这时,如果再来根黄瓜,会立马从热情奔放变成浪漫小清新,再来点花生米啊、芹菜啊,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王全景
记得小时候,正在疯跑的我突然发现一个年龄跟我差不多的小男孩儿,手里捧着一块金黄色的“小蛋糕”,吃得津津有味。看他吃得那么香,我不禁用鼻子使劲吸着,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小蛋糕”的味道。我忍不住问妈妈:“妈妈,那是什么呀?真香啊!”“儿子,那是萨其马,是北京的特色小吃。”“啊,杀骑马?为什么杀了骑马的?好吃吗?我也想吃!”“当然可以了。”妈妈笑着对我说。就这样,懵懵懂懂的我第一次吃到了美味无比的“杀骑马”。
——汪东旭
舌尖与美食的接触,味蕾的刺激与北京情怀的碰撞,造就了一段不一样的往事。姑父曾在磁器口与别人搭伙卖过卤煮,自然技艺了得,这就给我吃这道北京名吃增加了便利。我五岁起开始吃卤煮,还是个有“卤煮情怀”的人。提起卤煮,一股肉香扑面而来。这在一些人的思维里满是不解:“北京人怎么把下水当宝?”但在北京人眼里:“我们吃的不是肉,是这个味儿!”舀一大勺卤煮放进嘴里,软、弹、鲜、嫩,一股油水倾溢而出,顿时幸福感油然而生。
——王润珅
从小最爱吃楼下早餐馆的糖耳朵,记忆里那是儿时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妈妈每次买来糖耳朵,金黄金黄的还冒着热气儿。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过一个,咬上一口,外焦里嫩,心儿里软软的,外面甜甜的。那种甜美的感觉总会让我绽开早上第一个笑容。
——宋思雅
烤鸭上桌啦!我早已按捺不住内心以及舌头对烤鸭的欲望。拿起一张薄饼,用筷子夹起一片薄薄的金黄的鸭肉,小心翼翼地蘸上调料,再放入些爽口的黄瓜丝和葱丝,卷起来送到嘴边。光是看看,就已让我垂涎欲滴。那深褐色的调料和金红色的鸭肉,还有水灵碧绿的黄瓜丝,简直是个艺术品!那梦幻的香味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全部食欲吸引到了它身上。
——史晴雪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总会在冬天给我买冰糖葫芦吃。鲜红的糖葫芦,在冬日暖阳下显得油亮亮的,让人忍不住想赶快咬上一口。红艳艳的糖葫芦映着我红扑扑的小脸。“姥姥,您吃!”“乖孩子,姥姥怕酸,你吃,你吃。”就这样,红红的冰糖葫芦总是会给北京冬日里灰蒙蒙的天空增添一抹鲜艳的色彩,就像姥姥给我的关爱和温暖。
——张苒苒
小时候,爸爸隔三差五会带我吃炒肝。他十分喜欢吃,我却从心底对由下水做成的食品感到抵触。那一段段猪小肠飘在碗里好似一个个恶魔在警戒我:“不要吃!不要吃!”再看看爸爸,却在旁边吃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我端起一碗炒肝坐在爸爸身边。炒肝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喷香扑鼻。喝一口,由舌尖入,由舌根出,那种岁月的味道唤醒了我的味蕾。我抱起碗狂欢,见底方休,正如爸爸年轻时那样……
——贾珅昊
刚端上来的炸灌肠,热气升腾,一沓沓形似银币却不会银光闪闪,是那种银白相间又带点朦胧的灰色。灌肠看着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让人心满意足。小孩子吃它,吃的是一种美食;青年人吃它,吃的是一种文化;中年人吃它,吃的是一种手艺;老年人吃它,吃的是一种回忆。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