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二则

发布时间:2018-01-22 期号: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学生张苒苒 曹馨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后半句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一个人要庄严,学习不能浮躁,要尽心尽力做事,这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这也是一种自尊的体现。不自尊自爱的人怎能让别人尊重你?有时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进行了必要的批评,我们觉得伤了自尊,但经常打着正义的旗号,嘴上说空话,行动时不认真对待。如果没有尽力做到认真,就等于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连自己都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又怎样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君子不重”,生活自然浮躁草率。

  我觉得值得探讨的是后半句的“无友不如己者”:不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遵循这种原则,每个人都交不到朋友:当我们找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人家也有更高的目标交更好的朋友,形成一个死循环。当然,我们不能降低自己的标准,可真正的朋友在于收集快乐的点滴,一起承担困难挫折,学习对方的长处,而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这不也与《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矛盾吗?真正的友谊不会“近墨者黑”,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要互相取长补短,在成长的路上一同努力。

  班里的学习小组,不看谁好与不好,而是两人一起努力取得好成绩;交了学习方面不如自己的朋友,但能学到其他方面的优点;在你焦头烂额时,朋友会伸出援手……这是友谊的真谛。与朋友交往时,要关注彼此的优点,一起改掉缺点,而不是互相争斗。

  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有不同见解,用心体会经典,用眼睛在生活中找到真理并行动起来,才算真正读懂了《论语》。

 

  儒家思想以“仁”著称,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今天学习了《论语》第一章《学而》篇,让我感触很深。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看似短小的一篇,实则说明了很多道理。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古代君王的,通过说君主要“追远”,告诉世人做什么事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传统和血脉,要做到“孝”,这样才能使老百姓的品德归于“厚”。

  君主“慎终追远”,老百姓便能“归厚”,这更说明了榜样、表率的作用。君主以身作则,渐渐国风、民风就会随之改变。在百姓面前树立威信,让百姓发自内心地支持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才是真正的统治之道。

  古时的亡国之君,大多贪图享受,昏庸无能,这才导致了朝政腐败、百姓起义、国家灭亡。说到底,他们没有做到“慎终追远”,没有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没有做到以身作则。一个领导者本身都没能做好,他手下的官员将领,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种种行为败坏了风气,才是灭国之根本。

  1959年到1961年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周恩来总理提倡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他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他用行为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带领人民熬过了艰苦的三年。正因为他一以贯之的做事风格,才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理。

  《论语》有很多篇,篇篇都是经典,需要我们认真品读,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这才是读《论语》的真正意义,毕竟最有力的语言永远是行动。

(推荐教师:张彦国)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