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

发布时间:2018-01-03 期号:

樊本富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高考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次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教育部官方也出面对高考改革整体思路进行了阐释说明。1月15日举行的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开展改革试点,改进考试内容,确保公平公正。

  依据国家的整体改革思路,各省市区教育考试机构都在积极酝酿出台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但是,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高考的重大社会作用。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完成了其应具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功能,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民族文化水平;三是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四是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对于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高考制度虽然比较适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但再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弊病。高考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高考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举例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考试内容改革。与以前相比,现在高考考查内容对特定知识机械记忆的题目,已被压缩到较小的比例;与特定教材相挂钩的内容也已被缩到很小的范围。大多题目注重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些年,北京卷和上海卷,在从“考查知识记忆”转向“考查能力”方面,进展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考试科目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起,考试科目从考7门变为考6门,再到后来推进“3+1”“3+2”“3+X”“3+X+1”等改革。当前,高考改革容易做到的是科目改革,增加考试科目,或调整科目的分值、计分方式。这两年,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改革成为主流。自1983年之后,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尤其是自1999年实行“3+X”科目改革后,出现了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英语的现象。因此,总体方案对高考英语科目进行调整“一年多考”,是大势所趋。

  第三,录取体制改革。现在对这方面的改革还有一定难度。如为确保高考改革的公平公正,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完善配套措施,清理并严格规范高考各类加分政策,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等。

  这些年,各地高考改革实践证明,不进行录取体制改革,考试科目内容改革以及计分方式等改革,都不能全面推进高考制度整体改革的步伐。但是,当前高考改革难啃的“硬骨头”正是录取体制。2010年颁布的《规划纲要》和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已确定了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

  总的来说,高考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做到至善至美,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