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攸关国运的重大事件,2017年1月4日至12月30日,本报面向全国开展了“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截至12月30日,收到来稿数百篇,从中遴选刊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59篇。通过这些文章,我们与过去不期而遇,串联成40年的高考记忆。在此,本报谨向每位作者、读者及在全国教育考试招生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五湖四海的来稿,汇聚成了一年来我们呈现给广大读者的“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栏目。作者来自北京、江苏、湖北、吉林、内蒙古、天津、陕西、四川、湖南、广西、安徽等省区市。有一直奋斗在教育招生前线的高考试题命制、考试标准制定、考试组织管理的参与者;有恢复高考后七七级、七八级考生;有参加过3次高考才榜上有名的亲历者……
文章既有作者对亲身参与改革实践和探索的回顾,也有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悟;有父亲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女的美好希冀和鞭策,有三兄弟一同复习、一同参加高考,并被重点院校同时录取的趣闻轶事;有缅怀父亲陪伴自己参加两次高考的真挚情怀;有对录取模式改革——全国高校招生由手工转为网上录取历程的回顾;也有第一次参加1977年高考阅卷与妻儿依依惜别和阅卷中的回忆……时光荏苒,我们仿佛被带到40年间波澜壮阔的高考长河。“这是一辈子不会褪色的记忆,写时流过泪,看时也流过泪。”一位作者来稿时这样写道。
1977年,成为一代人命运的转折点。40年来,高考改变了一代代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目前,《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在落地生根,浙江、上海等地已展开新一轮的招考改革。走过40年,高考不仅成为基础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指挥棒”,还与每名考生升学、就业紧密联系。高考已成为我国高校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不仅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更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和民生工程,饱含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万千期待。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栏目虽已完结,但故事不会忘却。本报会继续跟随考生、家长和教育领域工作者,为读者提供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我们期待与您相约恢复高考50周年、60周年……恢复高考,国家记忆不会忘却;高考存在,纪念恢复高考的话题就不会完结。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我们相信,未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景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携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为高考制度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