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 徐奉先
作者简介:
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学科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测量、考试制度史,曾在《中国考试》《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
1998年5月,北大的百年校庆盛况空前。看电视直播时,妈妈突然对我说:“你以后就考这个大学!”我那时正念初一,对大学、未来这些概念实在懵懂得很,这才知道想要考北大,就必须参加高考。这个小小的事件,是高考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几经辗转,等我真要参加高考时,考试模式也已经由“3+2”转变为“3+X”,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X”是因地域不同而衍生出的纷繁的差异。同时,“全国高考一张卷”的格局已被打破,分省单独命题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进入开放阶段。
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类似的经历,都是高考改革的历史见证者、经历者,假如有人就“高考经历”的话题进行访谈,或许人人都有不少独特的感触。是的,在中国,从考生到家长再到老师,我们对高考有着各种复杂的情感;以高考为依托,竟然催生了一批新兴行业。有趣的是,当年的我未曾想过,将来自己从事的恰恰是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职业。2013年博士毕业后,我成为高考历史命题学科秘书。而此时,伴随能力要求的提高,高考虽然仍是“3+X”模式,但是考试内容已经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也由原来的只有必考内容衍化为必考与选考相结合,为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一些科目的试卷中还出现了开放型试题,呈现形式灵活多变,包含了对考生解读材料、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完成论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评分参考也由过去的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按照考生作答表现分等级评分,完全颠覆了以往我对高考试题的印象。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外交流的日益加强,高考命题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已经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命题理念也更加富有中国特色与人文关怀。
在历史考试中培养人文关怀
就历史考试而言,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文科综合考试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除去选拔功能,历史学科在培养和提高考生人文素养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秉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如何通过考试提高考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所谓“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史”,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记忆和负载历史的经典被抹去了,可以唤醒族群与文化认同的象征被拆除了,未来的人们靠什么分辨我们这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不同?世界上还有没有叫作“汉文化”的东西?我们要通过考试引导这些18岁左右的孩子,拥有超越个人而去追求更大境界、更高目标的愿望和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关怀,在历史中看到现实,在学问上承担起一份责任。
在历史考试中培养发展眼光
放眼今日之世界,人们常常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历史教育如何“塑造忠诚国民”。所谓“忠诚国民”,不仅仅是忠诚于某个政府或某个组织的人,而应该具有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深富文明和教养,并拥有国际眼光。对一般的非专业人员而言,没有必要去了解和学习艰深的学术问题,除非他自己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的青少年,包括中小学生、非历史学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学历史是出于增加知识、满足兴趣、增强民族国家认同的需要,不应该让他们把时间花在非常琐碎的历史细节和有重大争议问题的讨论上。
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通过对试卷结构进行谋篇布局,精心筛选素材设计试题,力图让历史试卷具备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孩子们生发了解自己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欲望,让他们不仅对乡土有温情的关怀,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有长远的眼光。
考试变革不断前进
考试的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向前推进。正是有了日积月累的探索与实践,才会产生关键时刻质的飞跃。在“立德树人”的引领下,高考命题工作正越来越富有自觉性与前瞻性。就文科高考而言,人们正在认识到,对传统要有温情的敬意,即高考试题也能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我们是在培养和选拔中国人才,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性,从未被打断或发生过断裂,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高考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弘扬,应当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符合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而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精神力量。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对高考的考试内容、科目设置等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同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中,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作为高考命题的参与者,我为自己能够亲历改革的重大时刻而深感荣幸,也更加认识到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修改后的学科内容和理念,领悟高考改革的最新指导思想,探索核心素养考查的新途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国家人才选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文已收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年纪念文集《我与高考改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