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 陈景才
作者简介:
陈景才,教育部考试中心考务管理与监察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调入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处,1998年开始先后负责或分管了PETS、WSK等非学历考试以及全国普通高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等项目的考务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管理工作经验。
按照目前考试机构部门的职能划分,考务处主要是指考试业务流程中从命题完成后到考生获得分数中间的所有考试工作事务,包括清样的寄发,试卷的印制、运送和保管,考试的组织实施,答卷的管理,以及评卷登分和成绩发布等。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考务管理制度就是所有考试相关方(包括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等)在参加考试、从事考试相关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普通高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为代表的中国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从“试卷袋加封塑料膜”谈起。
一次考前泄密事件催生了试卷袋加封塑料膜
2012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科目的考试在1月7、8日举行。7日的考试科目开考前半小时,网络信息监测发现相关考试科目的部分内容疑似泄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校学生司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公安部门报案,请求侦查。公安部为此设专案,协调、组织多地公安开展破案行动,相关考试机构密切配合,经过近2个月的艰苦努力和缜密侦查,最后查清考题泄露源头为某考试院保密室。最后,公安机关查清了全部犯罪事实,并打掉了一批社会“助考”犯罪团伙,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并判刑,相关机构负责人受到责任追究处理。
该泄密案彻底告破后,公安部向教育部正式通报了案情。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同志、副主任张为舟同志带领考务部门人员,对照案情认真梳理考务制度内容、查找安全隐患。分析认为,犯罪人员之所以可以得逞,除去他个人原因和当地考试机构执行安全规定不到位外,试卷袋的封装可以被轻易打开和复原给了他可乘之机,应该堵此漏洞。经多方论证和综合考虑,决定从2012年高考开始,在试卷袋外包装上加封塑料膜。“试卷袋加封塑料膜”由此产生。
试卷袋加封塑料膜成为国家教育考试制卷工作标准
经研究决定从2012年高考开始在试卷袋外包装上加封塑料膜后,考务处立即行动。2012年4月17日,通过考务管理平台发布公告,要求各地在2012年高考试卷印刷工作中,改进试卷包装袋,在现行试卷包装袋外,加封透明塑料膜,并在膜上加印标识。接着,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文件(教考试厅[2012]3号),要求各地“在现行试卷包装袋外加封透明塑料膜,并在膜上加印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确定的标识”。时间紧、任务重,各省级考试机构和保密印厂,克服困难,认真落实。最后,“试卷袋加封塑料膜”在2012年高考中正式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成功的经验是必须保留的。于是,教育部在2013年高考前发文(教考试[2013]1号)要求“每个试卷袋外要加封印有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确定标记的透明塑料膜”。2013年3月底,在关于高考安全工作准备情况的党组会议上,姜钢同志特意向部领导展示了加封塑料膜后的试卷袋,受到时任部长袁贵仁同志及其他党组成员的肯定评价。
2014年,教育部印发制卷工作文件(教考试[2014]1号),要求“塑封试卷袋应使用透明度高,抗压性好的塑封膜。封口及袋身须经热缩处理,塑封后要严密、平整、牢固、不松动。塑封膜上的标识或喷码的内容,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确定。”
至此,“试卷袋加封塑料膜”成为考务管理制度,也成为国家教育考试制卷工作标准,将一直施行下去。
考务管理制度从哪里来?
一个泄密事件给考务管理制度增添了试卷袋加封塑料膜的内容。有人可能会问,考务管理制度究竟是如何出台的呢?不会都是事件驱动,发生事件后积累起来的吧?作为一名具体从事考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这里,列举几个制度内容,漫谈一下考务管理制度的产生。
考试性质决定制度的原则。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表面上是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提供录取依据,实际上是在向考生分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按照《纲要》的要求,公平是关键,在考试组织管理中要为所有考生提供相同的条件和保障,保证每名考生在同等应考条件下取得成绩,进而有公平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考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原则由此而来。
国家法律法规是制度的主要遵照。国家保密局、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试卷在启用前属国家绝密级事项。《国家保密法》《国家保密法实施条例》对涉密事项的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制度中要求“试卷保管要履行交接手续、公安或武警押运、保密室硬件要符合条件、专人24小时值守、试卷运转全程无死角监控并录像等”。《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规定必须为残障考生参加考试提供保障,教育部专门制定并会同中国残联印发了《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各级教育考试机构每年为近4000名各级各类残障考生提供考试便利,教育部考试中心还为多名盲人考生命制了盲文试卷。
考试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决定操作规程。高考外语由听力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听力测试中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考虑到考生刚开始考试时体力充沛、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考务制度规定“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为提前测试听力播放设备能否正常工作以及播放效果、音质音量,制度要求听力考试前10分钟开始组织试听,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防止影响考生听力考试,考务制度还规定开考前15分钟禁止考生入场;在听力考试过程中,监考人员要注意听力播放情况并保持整个考场的安静,原则上不得在考场内走动,巡考员和其他人员也应尽量减少在考场外的走动,无特殊情况不能进入考场。这些要求都是由外语听力考试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决定的。
时代、科技的进步发展要求制度与时俱进。以评卷为例,传统评卷操作方式是评卷人员直接在答卷纸上标注得分,然后专人登记分数。该方式存在容易出现漏评、漏登,复评得分极易受初评分数的干扰,速度慢、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网上评卷得以实现。网上评卷操作方式是先将考生答卷进行扫描形成电子数据;客观题部分利用光电原理由专用设备直接识别出考生答案,主观题部分则形成电子图片,再利用网络技术,在“封闭”场所的电脑终端上将答卷图片逐一呈现给评卷教师,评卷教师背靠背评分,同时用技术手段进行评卷质量适时监控,确保评分的准确性。网上评卷解决了传统评卷存在的问题。目前,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采用了网上评卷的方式,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此专门编制了网上评卷标准,包括管理规范、技术规范和测量统计规范等。
现实问题和突发事件让制度更完善。小人物也可以改变历史。除本文开始时提及的考题泄露案件催生了“试卷袋加封塑料膜”外,还有2003年四川南部县高考试卷被盗事件后,全国开展了保密室建设,颁布了“四部局”文件;2008年安徽高考登分事件后,编制颁布了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标准;2013年河北成人高考盗题事件、湖北自考窃题事件后,编制并颁布了国家教育考试制卷工作标准;2014年和2015年高考替考案后,管理制度规定每次考试报名后要在全国范围内做报名数据筛查,防止重复报名和停考期内的考生报考。类似事例不胜枚举,都催生了新的考务管理制度内容。
结束语
民不患寡,而患不公。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的核心是公平公正。严谨的考务管理制度设计和严格的执行落实,才能让公平公正得到保证。现在,国家提倡全面依法治国,考务管理制度必须充分践行依法治考。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考试技术也在创新,我们应该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各方面的新要求,经常进行制度梳理,与时俱进,在制度层面堵塞漏洞和隐患,最后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制度体系。
(本文已收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年纪念文集《我与高考改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