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高考改革之科目改革

发布时间:2017-12-06 期号:
教育部考试中心  李 勇
 
   1977年高考恢复,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对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研究”。高考恢复40年来,教育部和考试中心一直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不断进行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使高考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符合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多年以来,我国高考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考试和招生录取方式,参加高考的考生按照文科、理科等选择不同的高考科目参加考试。这种文理分科的方式,符合当时中国的教育发展实际和现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学习负担,发挥考生的学科特长,也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需求选拔符合要求的新生。虽然一直是文理分科,但随着教育和考试改革的需要,高考科目的设置方式也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之中。
一、文理分科
  恢复高考后,高考科目组就采取了文理分科的方式。《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文科考查: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和地理;理科考查:语文、数学、物理、政治和化学。《教育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文科和理科考试科目中都增加了外语。至1981年,在理科考试科目中增加了生物,占分30分,1982年调整为占分50分。至此,这种文科6门、理科7门的“大文大理”模式基本形成,并保持到九十年代。
二、“3+X”科目设置方案
  1983年,为改变中学“应试教育”现象,淡化高考“指挥棒”作用,国家教委提出实行高中毕业会考,探索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改革方案。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从1985年开始试行高中会考后的高考改革,于1989年实行“3+1”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1991年在湖南、云南、海南实行“三南方案”,在会考基础上实行4个科目组。试行两年,以失败告终。在上海方案、“三南方案”试点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高考科目方案”的实施意见》,提出文科考查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从1995年开始全国范围(除上海)实行“3+2”科目组方案。但由于“3+2”方案仍然存在一定问题,1998年教育部批准在广东试行“3+X”科目组方案;1999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3+X”改革方案,这成为历次科目改革中变化最大的一次。经过多年试行,“3+X”形成了多种模式,包括“3+文综/理综”“3+大综合”“3+大综合+1”“3+1+1”等。2000年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实行新课程改革试点,试行“3+文综/理综”科目设置方案。经过多年的试行,2002年全国范围内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
  2004年实施课程改革标准,2007年实行课程标准后的高考,广东、山东、江苏、海南为首批高考省份,广东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1”,山东实行“3+应用技术+1”,江苏实行“3+1+1”,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模式。随着方案的试行和调整,大部分省份都实行了“3+文综/理综”模式。
三、改革一直在路上
  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考科目改革一直在路上。随着考试科目的改革,考试中心命题部门也一直忙于调研、起草、完善不同的科目改革方案,不断调整命题的科目和试卷的形式。常常是一种改革模式刚刚结束或没有结束,另一种改革模式又要开始。
  纵观40年来的高考科目改革,其初衷都是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消除中学“应试教育”倾向、“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改变考生偏科、知识不全面的局限等问题。回顾这些年的科目改革,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基础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中学应试教育观念牢固等原因,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考试科目的频繁变化,对基础教育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科的发展、考生的学习兴趣、人文或科学精神的培养等都造成较大影响。实质上,教育或考试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教育发展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当前,《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不分文理科”“减少考试科目”“一年两考”“建设国家题库”的方向和任务要求。今后的考试向更加细分、综合性更强、选择性更强、考试次数增多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要使考试的这些功能更好地发挥,更重要的是应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发挥高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专业化考试机构的服务功能,提供全科目、多类别、精细化的考试产品,以符合不同层次高校招生的需求,符合不同学生选择的需求;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监督等作用,保证招生政策和制度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本文已收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年纪念文集《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