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回首高考题库建设之路

发布时间:2017-11-29 期号: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 升

 

作者简介:

  高升,教育部考试中心三处处长,副研究员,博士。先后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ACT研修教育测量学。在《中国教育报》、《中国考试》、《考试研究》等各类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北京市异地高考政策分析》等论文50余篇,出版《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等合著3本,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6个,主持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2个。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题库建设征程上,已经走过了近30个春秋。在此期间,高考题库从无到有,从相对原始到日益先进,经历了令人感慨的巨大变化。值此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高考题库建设从动议到付诸行动的一幕幕情景,不禁浮现在眼前。

  从事教育考试工作的人都知道,是否掌握科学而系统的题库理论与技术,是否拥有在大规模测试中使用的现代化题库,是衡量一个考试机构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教育考试领域的“排头兵”,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题库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启蒙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不久的考试中心就对题库建设做了勇敢的尝试。那个时候,我们对题库的了解还很不全面,各种软硬件条件也不齐备,整个考试中心最金贵的“先进设备”是几台386电脑。这样的家底当然很难支撑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题库。但是,当年考试中心的第一代创业者自力更生,硬是在这种“小米加步枪”的条件下,搞出了一个初具题库雏形的“题卡式题库”。

  所谓“题卡式题库”,就是设计一种专用的纸质卡片,我们称之为“题卡”,题卡中手写或打印上一道试题及其答案,并注明这道试题的科目或课程名称、题型类别、考查内容、预估难度等信息,再把这样的一张张题卡用特制的盒子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使用的时候,由学科秘书手工进行拣选——这就是考试中心最早的“题库”。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一盒盒巴掌大小的纸片构成的“题库”是多么的原始。然而,正是这个土法上马的“题卡库”,迈出了考试中心题库建设宝贵的第一步,那一个个看似简陋的纸盒子,蕴含着朴素的建库思想,开辟了中国国内题库建设之先河。

  这一时期是考试中心题库建设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启蒙阶段。

 

奠基阶段

  1996年,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和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UCLES)同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合作,帮助中国建立“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PETS)”。英方还同意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这一平台,向中方转让外语题库建设技术,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于是,考试中心外语处的几位同志远涉重洋,踏上了赴英求学之路。

  经过历时数月的紧张培训,他们满载而归,带回了外语题库建设的一整套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案。1999年,考试中心将英国的题库技术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着手研发自己的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题库。经过刻苦攻关,终于在2001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外语考试题库系统,拉开了现代化题库建设的序幕。

  在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题库中,试题经命题组编辑加工后,被学科秘书逐一赋予相应的属性,并导入原始试题库。之后,再按照正式试卷的结构,将这些试题组配成若干套试测试卷,并将锚题嵌入这些试测卷中进行试测,分别算出每道试题的经典测量理论难度值(Facility)和Rasch Model难度值(Difficul?鄄ty),前者用于试题分析,后者用于考后等值。经过试测,每道试题的各项参数和属性均已注明,学科秘书可根据考试需求制定相应的组卷策略,采用计算机自动生成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产出正式试卷。后来,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题库几经升级换代,功能越来越完备,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至今天仍在使用。可以说,以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题库建设和使用为代表的10年,是考试中心题库建设的第二阶段,我们可称其为奠基阶段。

 

集中推进阶段

  2006年,考试中心正式启动“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设工程”。这一工程不仅得到了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而且为了实现“以科研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科研”,考试中心还专门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教育考试国家题库的研究与应用”。

  工程启动后,在普通高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这四大国家教育考试中全面推进学科试题库建设。考试中心在三个命题部门之外,专门成立了“题库建设工作组”(简称“题库小组”)。此后的8年里,由三个命题处室和一个题库小组构成的“三处一组”结成一个各司其职而又团结协作的战斗团队,在题库建设工作中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在此期间,考试中心的题库积累了大量试题,使我国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应对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顺利实施了高考的“多题多卷”。

  这一期间,是考试中心题库建设紧锣密鼓、大干快上的第三个阶段——集中推进阶段。

 

全面提升和创新发展阶段

  2016年,随着国务院关于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拉开大幕。与之相适应,高考题库建设也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后,高考录取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高考成绩由“3+3”构成,其中前一个“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后一个“3”是指由各省考试招生机构命题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此外,外语科目将实行一年两考,这给考试部门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如何实现不同考次间的分数可比?如何解决考前试测、考后等值问题?题库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将要直接面对一系列“硬骨头”和“难啃的骨头”。今后的题库,既要遵循教育测量学和题库建设理论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客观条件,这些都要求新一轮题库建设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从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之路!

  目前,考试中心新题库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已全面推进,新题库系统将是一个集征题系统、命题系统、机考和网考系统等多功能为一体,既能满足当前高考命题实际需求,又为未来考试发展预留充分空间。该系统建成后,将极大推进高考命题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今天,考试中心的题库建设部门、命题部门、信息部门等正在为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努力奋进。

  可以说,以新题库建设的启动为标志,高考题库建设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全面提升和创新发展阶段。

 

  从高考题库建设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考试工作者筚路蓝缕的创业艰难,看到了一批批继任者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看到了今天更多后来者不忘初心的改革开拓精神!

  如何开辟一条“理论上可解释、实践中可执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题库建设之路,需要我们付出几倍于前人的汗水和辛劳。老部长赵沁平曾说过:“题库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让我们携手并肩,砥砺前行!

 

(本文已收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年纪念文集《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3至4张本人当年高考时与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Esther0329@yeah.net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