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 孙天也
《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重视细节深入挖掘的精神,值得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阶段的学生借鉴。高中三年里,我注意践行了“世事洞明皆学问”,并从中受益无穷。
我不妨先举一个自己的例子。阅读《论语》是练习文言文阅读的同时,又能了解先哲思想的好方法。在读《论语》时,我在常规内容之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同地方却有着不同用法。有时用“我”,有时用“吾”。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不由得想把这个细节研究清楚。经过一番整理和分类,我发现两者竟然可能与代词在句子中做主语或是宾语有关。这无疑是个有趣的发现,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学习,并请教了多位老师。通过细致分析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前人的研究不谋而合。然而也正是在验证自己观点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在书籍中发现了一些反例,看到了其他学者的不同观点,让我对相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些学问。这也是后来我选择中文方向的一个缘由。可以说,我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细节的探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兴趣努力,乐此不疲。
如果更为具体地看待这句话,我可以把身边的细节经常体现在试卷上。洞明世事带来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实实在在的分数。社区的各项事务具体由谁负责?四合院里为什么不种凌霜傲雪的松柏?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不需要很多时间就可以洞察清楚,但也很容易被忽略。然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多留心钻研,不用别人督促而主动探个究竟、弄个明白,在学习与考试上就会事半功倍。尤其是现在高考不囿于课本,越来越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我最为熟悉的文综为例,研究报告的填写、旅游方案的策划都已成为考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参与、多留意。又如语文作文,我们提笔时常常会面临议论文缺少论据,记叙文缺少素材的尴尬。其实平时新闻中的家事国事,身边一花一草的考据,无不是可以发掘的宝库。如果习惯于精察世事,又怎会在学问上没有长进呢?
一种有益的精神不仅适用于特定的时间段。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对于身边细节的发掘更是高层次学习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中文方向的学生,我的部分研究材料正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这就更需要我时刻留心细节。这不仅是一时之功,更是心中常存的信条。“世事洞明皆学问”,古人诚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