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郁
作者简介:
何郁,1963年生,1980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诗人,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青少年要想历练人生,似乎最简省的方法就是高考。一个孩子在读小学时,还懵懂痴玩;读初中时,仍顽劣不已;可转眼到高中,你会突然发现,这小家伙变了———以前爱叽叽喳喳,现在基本不说话;以前爱闹腾,现在基本安静;以前说什么就听什么,现在想自己拿主意……你会发现,孩子经历高考后变成了一个“大人”。这确乎神奇!高考似乎是那炼人的熔炉,一个孩子进去前还是一只顽劣泼皮的猴子,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个美猴王。
高考为什么会是大熔炉呢?请诸君跟随我的故事,一起去探个究竟。
【一】 讲座与高考
1980年的7月,高考前,因学校只有最后一届高中生,没有设置考场,所以全体考生要到异地参加高考———去10公里之外的团陂高中参加考试。提前来到团陂高中的那天,见到许多考生抱着一摞资料,蜂拥着往礼堂跑去,说是去占位子。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想这总归跟高考有关,是好事,于是也随着人流挤过去。可早就没位子了,我们只能站在礼堂外,透过高大的窗户,远远地听讲。只见一个身材微胖、说话不像本地口音的老师,正站在舞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我们细细地听了10多分钟,感觉他是在“捉”政治题,于是来了兴趣———那时,我自号“捉题大王”,尤其是“捉”政治题,几乎是一“捉”一个准。我心想,我倒要看看这位先生跟我“捉”的题是否一致。又听了10多分钟,终于释然,老师讲的重点,跟我圈划的重点几乎完全一致。我悠悠然挤出人群,独自潇洒去了。那一年,我政治考了80分(满分100分)。
但说实话,我心里不痛快。想一想自己的学校,想一想自己的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都是高中毕业的,外语老师是数学老师改行的,历史、地理老师都是语文老师出身,政治老师夏老铁学历情况不明。教我们高中的老师似乎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可听说,那天站在舞台中央讲政治课的老师就是正规大学毕业的,难怪人家讲得那么好。后来,这位政治老师做了教育局长,再后来又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我调离家乡的时候,正是他亲手签字放行的。
从此听报告、听讲座,就像一粒种子种进了我的心中。大学时,我宁可逃课,也要去听讲座。记得有一次在历史系听一位教授讲殷墟文化,完全脑洞大开,感觉历史的风云嗖嗖地灌进我心灵深处。乃至后来有一次到安阳,我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竟仿佛来过一样亲切。参加工作后,无论多忙,我都会常听讲座、听报告。再后来,我就自己去站讲台、作讲座、作报告,给那些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学子讲一讲我对生活和教育的看法。每当一场讲座结束,走出校园,我总喜欢仰望那高而远的天空,望着城市里那密如乱草的电线。我常常在微博里写道: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比启人心智更幸福的事情了。试想那些天真懵懂的眼睛,因自己的某次讲座,而张开了拷问的翅膀去独立飞翔,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呢?
【二】 吃与高考
说到高考,除了那段难忘的备考求学历程,吃的事情也让我难以忘怀。那时读书,家里离学校10多里地,要带菜带米上学。米不够吃,菜常常吃一两餐就变味道了。我常常吃不饱,到上午第四节课就饿得心发慌。
有一次,我去学校晚了,学生食堂关门了,于是去找我细爹(本家的一个爷爷,教我数学),说我还没吃饭。细爹就带我去教工食堂,给我打了1碗粥,还要了5个刚出笼的馒头。我完全忘记了客气,张开嘴就扑了上去。也许是眨眼功夫,5个馒头和1碗粥就不见了踪影。细爹看我意欲未尽的样子,就试探着问:“再吃一点?”我说:“不吃粥,再来几个馒头。”于是细爹又买来5个刚出笼的馒头。我又是眨眼功夫就干掉了。细爹问:“还吃吗?”我摇摇手,头也没回,径自奔向教室去了。唉,那一回吃的馒头究竟香还是不香,究竟吃饱了还是没吃饱,说实话,我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但从此就喜欢吃馒头,对馒头的爱,完全超过了对包子的爱。
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每当上午上完课以后,学生就狂奔着冲向食堂。这种场景,放到现在,肯定很多人不理解。那时吃食既不丰盛,也和现在的美味无法相比,唯求吃饱。当然吃不饱是常态。可那时,每个人的心思都在高考复习上。虽然肚皮瘪瘪的,但精神有追求很亢奋,内心对吃的需求在大家都很饿的大背景下也有些淡然了。当然,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吃好了,学习就会有幸福感。现在我老家的一些学校,学生食堂也有很大改善。许多学校食堂是自助餐。这跟当年带足一周的米菜在学校吃,完全是两个世界。那时,我们周末回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把能吃的全找出来,常常是连腌的菜都能吃下去一碗———那碗里有香香的油水啊!而现在的学生吃了太多的美味佳肴,周末常做的一件事往往不是吃,而是蒙头大睡———因为他们太缺觉了!
2017届高三,我命制了一道关于“吃”的微写作,很释然的是,好作文一大片一大片的。新时代的考生,果然都是“吃货”,描绘起吃的场景来,一个比一个生动……
时代的确是进步了。当然,人人奋战高考的情形没有变。
【三】 读书与高考
按说,学生到学校,读书本不该是个问题,但又多少是个问题了。我们参加高考时,没有书读,那时,要是有哪个同学带一本书到学校来,大家一定会传看很久。拥有书的同学也会赢来别人的艳羡。如今,学生和老师基本没时间细细读书,上学主要是做题。
当北京市高考改革宣布要将12本经典名著引进课堂,且定下六本名著列为2017年必考篇目时,我感觉春天的那一股清新的水流又回转到校园了,真是久违了———一种春天的读书声。我想起了2012年刚开始推行“名家名篇进课堂”时的情景。当我们将整本经典名著引进课堂进行教学时,学生惊呆了,与会的老师也惊呆了;当我们把课文的作者———诗人王家新请进课堂为学生讲授他的《在山的那边》时,学生惊呆了,老师也惊呆了。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语文课可以不用做题,可以没有答案!有一位老师上台发言时竟然哭了。她说,似乎是一个很远很远的梦想又转回来了,原来她的青春还在!而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读书,就能为高考打开一扇高质量的大门。
高考说神秘其实不神秘,它不过就是众多历练门径中的一条,它的秘诀就在于要明白学习的要义,明白生活的要义,明白读书的要义。而高考刚好就是那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