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学生 朱培鑫
“笃、笃、笃”啄木鸟的敲击声在树林中回荡,清脆悦耳,为树林增添了节奏和活力。
对于小树苗来说,啄木鸟的敲击无疑如仙乐般悦耳。啄木鸟为它们清理身上的害虫,使小树苗能够茁壮成长,最后成为参天大树。但对于已经“秀而繁阴”的参天巨木来说,这声音难免有些刺耳。许多人认为莫言被“咬”之后的虚心接受,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知错不改,改错之后仍会再犯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的确钦佩莫言虚心接受的优秀品质,但我认为,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待莫言的认错,未免太过浅显。莫言作为文学界的翘楚,其在文学上的贡献不言而喻。《咬文嚼字》杂志社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我更想把莫言的认错,当成两种不同权威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莫言深知,若是当众否认自己的错误,不但不会给读者留下一个好印象,还可能在文学史上被定性为刚愎自用的人。况且《咬文嚼字》杂志社的所作所为和莫言的初衷一样,都是想给读者一个更好的文学体验,承认错误这样百利无一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莫言的睿智使我惊叹。这其中,除了莫言自身的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莫言的自我认识。
反观历史,有太多因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终遭灭亡的事例。李尔王在分配王国土地的过程中,竟然以谀辞的悦耳程度进行判断,最终流离失所,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同样,俄狄浦斯王偶然间被人们认为是最理解人的智者,其实他恰恰被自己的命运愚弄,最终自杀而死。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大意,反不如一定程度的缺陷对我们有益。
认识自我,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但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自我?莫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法: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咬文嚼字》杂志社便是莫言的“啄木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可以更客观地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认识自我。
啄木鸟依旧在森林里勤勤恳恳。让我们一起呼唤啄木鸟,助我们长成参天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