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我的高考情怀与考试评价改革

发布时间:2017-11-01 期号:

戴家干

 

       戴家干,国家教育考试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督学,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教育考试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对教育考试,尤其是考试评价工作,有深入的研究。

 

  1977,2017,两个非常简单的数字。但是,当我们把它与某个事件(或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两个简单的数字就可能产生非凡的意义。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1977年是十分不同凡响的。这一年,恢复高考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轨迹,成为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跨入2017年,我们无论作为经历者或是纪念者,对40年的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岁月是不能轻易忘却的,特别是一个恢复高考的受益者和考试改革的参与者。

 

我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了轨迹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考试对我个人具有特殊意义。40年前,邓小平同志唤醒了整个社会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意识,也激发了人们求学深造、读书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圆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大学梦。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于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其后留校工作27年,人生从此彻底改变了轨迹。一路走来,我对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高校管理有了一些研究和经验积累。

2005年4月,我奉调至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角色转换赋予了我看待教育和考试的一个全新视角。高考是一手托两边,一边是基础教育,一边是高等教育;一边是教育,一边是社会;一边是政府,一边是市场。同时也是一手托多家,扮演着各种教育形式与不同社会组织之间互通联系和转换的角色。

从事专业性的考试与评价工作,让我能够近距离接触高考,全面认识和思考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考试的角度观察教育,更深入地理解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新时期的考试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考试制度要不要改?怎样改造我们的考试?我们如何适应国际考试领域的发展趋势?什么是评价?考试与评价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由考试到评价的跃升?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的近7年里,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工作中的指向标。

这期间,是我国考试事业发展进入最为繁荣的时期,从规模上来说,仅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教育考试项目,每年涉考人数就达6000余万人次,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考试大国。但是毋庸讳言,在考试技术、评价理念以及机构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还称不上是考试强国。从考试大国走向考试强国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国考试必经的改革发展之路。

 

对考试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考试自产生以来,一直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调节剂和催化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考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考试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规律。当需要对人的某类行为进行了解和比较的时候,考试的意识就产生了;当需要用某种观念和方法对人的能力或特点进行区分的时候,考试的标准就产生了;如何实现与管理这些标准,考试制度就产生了。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

考试最初的功能在于区分人、选拔人,考试的方法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从《尚书·尧典》记载,尧通过考试禅位于舜的传说,到《册府元龟》对科举制度及考试机构建立、完善的描述,从孙中山在《五权论》中对“中国考试权之独立的真精神”的诠释,到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恢复高考及考试作用的讲话,可以说,考试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升华,其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到普及的今天,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考试作为测量工具和手段的功能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考试不再是考缺点、淘汰式的挑错考试,不再是把学生“考糊”、“考倒”了算的考试。好的考试应该考出考生的长处和优点,能够反映考生的兴趣、能力、潜质、性向、思维特点,鼓励和引导考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追求发展的一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去认识自己,帮助人全面地发展自己,而考试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鉴别、评价和引导作用。另外,好的考试要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之间搭建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交桥”,形成一套完整的、各部分功能明确、整体运转有序的考试评价体系,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平等地接受各种教育、选择适应自己的教育形式的机会,使人得到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从国家人力资源建设的意义上讲,考试就是要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建设新型人力资源强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了考试更为丰富甚至全新的含义,考试也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寻求考试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基于对考试的认识和思考,并在吸收以往考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2006年制定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服务教育、面向社会的专业化考试与评价服务机构”的愿景,以五大重点工程建设为抓点,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的十项主要任务。其宗旨是提升考试工作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明确考试机构在新时期向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寻求考试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这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下,以推动教育考试改革为基点,认真分析“十一五”期间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确定以题库建设和考务管理与指挥平台为突破口,加强教育考试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建设,开启了我国教育考试事业发展的一个全新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考试的理解,提高了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识。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的“两基”任务,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提升到了关系民生的高度,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十七大”报告对考试与评价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为教育考试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参加了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活动的开展正值《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自查、整改环节,环环相扣,节节深入,给我们创造了梳理、总结、提高的难得契机。对照科学发展观,一方面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理念、目标、措施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符合教育发展整体目标的。另一方面也督促我们进一步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付诸实践,规划和设计教育考试由考试向评价发展的远景目标,使教育考试能够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考生、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所以,引入评价理念,以评价的观念改造考试,实现从考试到评价转变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关键问题。其中,考试招生改革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育部考试中心本着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要贯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原则,对《规划纲要》关于考试改革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的原则: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必须符合国家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大局需要;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努力形成促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机制;要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

  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角来看,考试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在世界范围内,由考试转向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在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以这个潮流和趋势为借鉴寻求新的突破。一方面,考试评价要以海量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否则专业化的考试评价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利用要贯彻到学分共享,建立数据与信息管理系统,为考生、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国家提供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服务与咨询。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培植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考试视频会议系统标准、网上评卷业务规范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推进标准化考场等考试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研制教育考试国家题库的长远目标和长效机制;把评价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考试过程中,全面规划评价的整体方案等。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们奠定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人才基础。今天,我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走向明天。我们要谋国家价值和意志的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一带一路”之全局,谋教育打造软实力,实现新型人力资源强国之一域。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之把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已收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恢复高考40周年纪念文集《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千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3至4张本人当年高考时与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 E-mail:Esther0329@yeah.net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