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 李海佩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会时常想起古镇中的幽香与淡雅。绍兴,像是生活在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一座古迹,黑白砖瓦,青石铺路,小桥流水。没有壮丽奇观,没有灯火繁华,平凡中包含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漫步绍兴,俯仰间,似与古人交谈,似听自然诉尽沧桑。
遥想当日,王羲之与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兰亭汇聚,曲水流觞,任由觥筹在浅溪中漂流而至,俯仰之间慨叹时光飞逝,提笔写下一篇千古流传的雅作。如今,纵使物是人非,那日的雅致依然飘荡在兰亭的微风之中。踏入兰亭,静心感受,在那沁人心脾的空气中,文人墨客的风流与淡雅似乎从未消失。
吟一曲《钗头凤》,行走在绍兴,行走在沈园,浪漫与惋惜交错心头。陆游与唐婉两情相悦却被迫分离。在满园春色中,再次相遇,忆起往事,空添悲切。“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恋,如今却化为更加深切的悲痛;曾经的海誓山盟全然化作灰烬,淹没在泪海中,任凭思念成河,也只是徒劳。绍兴,在真情中,尽显生命的魅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鲁镇,教科书上白泛泛的文字在这里真实可感。映入眼帘,失落的是那已然没有的油菜人参何首乌,庆幸的是真切地踏入了先生的小世界。这个复杂却富裕的家庭造就了“民族魂”———鲁迅先生。他放弃原本可以享乐的生活,毅然选择拯救国人的生活,弃医从文,直面碰壁。先生的血液中流淌着绍兴的大义。在这里,有太多值得深思,有太多应被洗礼。绍兴,在选择中,蕴藏着民族大义。
说到鲁镇,不得不提起绍兴小吃。来一碟茴香豆,坐在店里感受简单而朴素的百姓生活,别有一番趣味。有时竟也脑洞大开地设想“是否还有孔乙己身穿长衫,光顾于此呢?”大老远处,一股似香非香、似臭不臭的味道扑鼻而来。细看远处道路旁,一头儿小灶油锅,一头儿木格案板,油锅小沸,案板上摆放着调料、竹签。当地人取出成个儿的小豆腐块儿放入油锅。伴随“滋啦”一声,豆腐像被镀了一层金黄外罩,格外诱人。盛入碗中,配上灰灰的臭酱,放入口中,外酥内嫩不臭却鲜,真是“尝过绍兴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绍兴,在舌尖上,品味着与众不同。
绍兴城中,自古人不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返;越王勾践,为了国家甘愿卧薪尝胆;蔡元培,创新建立自由民主的北京大学……绍兴,青石溪流,泼墨风景,名士云集,各领风骚。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在我看来,因为一座城,才把人们连在了一起。他们,洋溢着江南人独有的才气;他们,为这座青石板城增添了色彩;他们,让游客们在每个角落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