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石
作者简介:
章建石,男,教育部考试中心业务主管,国家公派北京师范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学者,主要从事考试招生改革、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承担了高考考试评价、自主招生选拔、升学指导测试与生涯规划、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相关研究与实施工作。本文为笔者在推进高考有关改革中的个人体会。
如果说高考是高风险的,那么高考改革的风险可能更高。经常听人说:上面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下面就可能刮起大风甚至暴风骤雨。考试中心经常被认为是起风的源头,但实际上却是站在风口。
但愿清风徐来,然常是疾风如注。
2011年,中心在云南和海南开始推行高考考试评价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改进学生的高考成绩报告方式,使得多年以来的成绩由“分数条”变成“报告单”。由于这一改革是在高考中实施,中心评价部门一下子有了上前线的感觉,当时分管我们的梁育民副主任按照多年抓命题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成绩报告的内容在考试前反复征求意见。为了保证反馈的真实性,我们直接冲进学校,随机找中学老师、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新闻报道的稿子改了又改,有几段内容,几乎都能够背出来。应急预案更是重中之重,两个省的同志和我们讨论了很久,具体的应急策略写了10多页。在一次部署会上,“战斗即将打响”、“军事演习”、“联合作战”、“拿下山头”等话语不断从梁主任嘴里蹦出来。会后,省里同志和我开完玩笑说:怎么感觉自己是在国防部开会,这哪里是讨论应急预案,明明是作战方案嘛。我解释说:我们头当过兵,有军旅生涯,我们私下有时候称他梁Sir!省里同志恍然大悟,想了一会又说:那你们给他当兵,够苦吧!我也开玩笑回应说:为了革命能成功,随时准备“牺牲”。
一切按计划推进,氛围被梁Sir渲染得非常紧张,甚至有点凝重。评价处的同仁数着日子,内心难免战战兢兢。这一次的高考,既是考学生,也是考我们!
发榜的日子到了,还好一切顺利。为了解广大师生对这一改革举措的看法,同时对此进行宣传,中心领导决定邀请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赴试点地区进行采访报道。媒体的来头很大,有央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等。一行数人在梁Sir的带领下,开赴“前线”。因为报道的内容涉及一些专业技术细节,中心领导让我随行,做好技术“参谋”。
到达试点省份后,第一天的上午是进行集体采访。来自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大学、教研机构、中学等多个群体的“受众”济济一堂,接受记者的集体采访。由于人数多,问题杂,采访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将近1点,真的是打了一场消耗战。在采访过程中,梁Sir不时提问、答疑、解惑,很是疲惫。结束的时候,我见他缓缓地从座位上起来,突然愣在那里。我急忙走过去扶住他,问怎么回事。他没有回答,低头站在那里,过了一会,才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头疼,眼前发黑,脚都迈不开步子。我心里一阵紧张,立即扶他坐到了椅子上,并马上通知省考试院的同志,请他们立即联系医院,安排就诊。
很快到了医院,我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手续,扶着他来到医生的诊室。考虑到这事关个人的隐私,我就悄悄退了出来,在门外候着,并且立即打电话给中心办公室,报告了这一突发情况。在诊室外,我心急如焚,越是着急越是胡思乱想,脑海里出现了教育测量领域的一位老专家在会上突然发生类似状况而中风的情景。我不时回头观望诊室的大门,希望它能够尽早打开。
门终于开了,我急忙迎上前去。有点意外的是,医生把我一个人留在里面,说要单独和我谈一下,我心里又是一阵紧张。在问清楚我们的关系后,医生开门见山地告诉我:大脑供血不足,有这样那样的风险……最后,医生一脸严肃地说:你们回北京后,尽快做一次全面深入的检查。今天先开点药,让他服下,同时给你挂好急诊,留存好挂号单。如果今天夜里有突发症状,第一时间赶过来,千万不能耽误。这是足以让我失眠的一句话!
在诊室外休息了许久,稍稍恢复后,我们回到了宾馆。我把房间调到梁Sir的隔壁,叮嘱他如有任何不适,可以用各种方式给我发信号。当天晚上,我没有失眠,但不敢入睡。或竖起耳朵,搜索一下隔壁房间是否有动静传来,或在迷迷糊糊之中睁眼看一下手机。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过去敲门,当他高大的身躯完好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一下子如释重负,倦意全无。
在回程的飞机上,梁Sir难掩疲惫,一入座就沉沉地靠在椅背上,双眼紧闭,双手自然下垂,落在大腿上。我坐在侧面,看着这一幕,内心一阵激动,感慨万千。一位将近六旬的老人,如此奔波,如此付出,如此操劳。这得有怎样的责任感和怎样的事业心在背后支撑着啊!为了这一次考试评价的改革,我们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可这样一次高风险的突发情况,却是事先无论如何都难以估计到的。
前段时间,老领导身体不适的消息传来,我心中难以平静。那一次他坐在机舱位置上的那个片段再次浮现我眼前,我禁不住想起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旧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考试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忠诚、这样的付出和这样的担当。回忆往事,更有新知。几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心承担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见证了领导班子和身边的同仁们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更明白了一个员工应当以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来度过平凡岗位上的每一天。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3至4张本人当年高考时与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Esther0329@yeah.net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