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有个巴克墩村,村里有位70岁的农民。
“他在村里落户时,没有通电,也没有水。20年过去了,村里发生了巨变,铺上了柏油路。他现在种着30亩地,过得很舒坦。他谈起这些变化,差点哭出声来。”9月21日,吐尔孙·艾拜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在新疆开展“访惠聚”工作、在巴克墩村驻村的情况,为“一位维吾尔族博士的成长和心语”研讨会开了场。
吐尔孙个子高大,为人诚恳。无论是讲述他个人经历的故事———《从中专到清华园》,或是他发表的一些研究思考,都在网上和线下引起了热烈反响。
“过去我更多待在象牙塔里,对社会现实情况不理解、不了解。到南疆以后才感到,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吐尔孙说,“我们必须到基层去,看老百姓的情况,听老百姓的想法,才会知道国家走到现在多么不容易。”
正是了解了新疆基层农村的真实情况,吐尔孙决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出来,于是有了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几篇文章。
研讨会上,清华博士生导师、教授李彬对爱徒赞扬有加。他说:“吐尔孙无愧于清华大学的培养,符合我们对博士生提出的‘顶天立地’的要求———顶理论之天,立实践之地。”
“回到家乡,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在社会环境中成为中流砥柱、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健华说:“我从心里佩服他,在最基层工作,做最伟大的事情。”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说:“我从吐尔孙·艾拜的身上,看到共产党人的精神。”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基层唤起力量,不仅因为改善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更因为认真倾听了他们的诉说。吐尔孙深入基层,倾听村民的心声,才能写出朴实又深刻的文字。
这次研讨会的主办方是中信基金会。它以“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为宗旨,连续3年为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提供奖学金,鼓励他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认真研究中国的“真问题”。吐尔孙就是受益的博士生之一。
研讨会刚一结束,吐尔孙就立刻赶往机场,踏上了返回南疆乡村之路。他坚信,这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铁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