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沈园

发布时间:2017-07-31 期号:

编前语:

  游,走遍天下,亲近祖国的大好河山;学,走出校门,采撷宝贵的他山之石。现如今,游学已成了很多学生假期的重要安排。平时在校园中上课的初、高中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到祖国各地,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他们可以边看,边想,边玩,边学,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就去看看。本报本期选取了部分学生游学文章,分享学生们的游学收获,也欢迎更多学校更多学生继续来稿,聊聊你们的游学。来稿请寄:zongbianshi@bjeea.cn。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宋子麟

  沈园本是默默无闻的。可它偏偏邂逅了一对不甘沉默的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而后在缄默中流芳百世。———题记

 

游罢了天朗气清的兰亭,仍对那曲水流觞的喧腾欢脱念念不忘。踏进沈园的门槛,我为它沉默的气息怔住了。这份气息,许是它娓娓道来这千百年悲情的前奏。

园子里的小径上仍是游人如织,微风吹过草木窸窸窣窣,隐约听闻水声潺潺。只是树木翠竹遮天蔽日,只投下一点亭台楼阁斑驳的影,映着一场千年大梦。于是,游人和我,沉默了,也想要走进这场梦中。

沈园的景观并非像拙政、何园那般惊艳,不过是在中央碧玉般的池塘周围竖立几座褐色的亭台轩榭,倒也显现出简约流畅的美。踏着麻石小径,不出几步便是那六朝古井亭,日光下澈,凝练了六朝的井水任人喧哗任风吹拂却澄澈如明镜。有意地想要映出什么,却不显不露讳莫如深。

可能到了正南面那孤鹤轩才能明白些许。细看轩内穹顶,一榫一卯搭接得严丝合缝、巧夺天工,让人眼花缭乱。可它却不把那建筑的精粹展现给外人,远看仍是一幢古朴的褐色亭台,孤傲地矗立在一池菡萏旁。偌大的沈园里竟没有任何讲解告示,只能从导游口中解开这沉默的谜———那是陆游的自喻。可怜这位一生坎坷的文豪,当年许是与佳人唐婉邂逅罢,于此独倚阑干,空守轩外一池桃花春水,珠泪透了红绡,独叹世情凉薄,只得在冰冷石壁上用无力的笔锋挥毫……丽人的似水明眸惊鸿照影转瞬即逝,却独留孤鹤在此寂寞余生……思绪恰似一闪而过的孤鹤,不鸣,不唳,在这缄默的轩榭中找到归宿。行经伤心处,不禁为这对缱绻千年的才子佳人断肠,叹惋世间深情总是敌不过宿命,叹惋这不言不语却不容分说地压迫着千万对伉俪惊鸿的封建婚姻———正如那深不可测的六朝古井,在平静下腐朽了千年。落入其中的惊鸿早已灰飞烟灭。若不是陆游一声哀啼,唐婉一声哀和,沉默的沈园,早已带着这段悲情,湮灭在千年长河中了。孤鹤哪怕半根羽毛也留不下。

这两段熹微的啼鸣,竟如此动人心扉,迸发出穿越千年的回响。哪怕是千年后孤鹤亭旁这无言的石壁上,“错,错,错”,“莫,莫,莫”,“瞒,瞒,瞒”刚劲却带着无力的笔锋仍入石数寸,仍是那么顽强,不甘偏安于暗淡的沈园轩榭间,像一支箭,穿透这石壁,穿透一切封建的枷锁,穿破这千年大梦,在沉默的沈园中,告诉世人这三年的欢情,十年的愁绪,百年的错,千年的瞒,万世的离索。我虽没有经历过风花雪月愁肠百结,此刻,凝视着无言的石碑,浮想两人红酥手黄藤酒的邂逅,竟感到万箭穿心。难道偶然的相见,却是命运的恩赐?

  顷刻间我顿悟了。沈园的缄默,或许千年前是沉默。千年后,因有了不甘沉默的才子佳人,才化作了一言难尽的千言万语。或许人们将陆游纪念馆建造于此,也是为了让不解风情的我们略作解读罢。

  如梦初醒。仍然是来时那麻石小径,亭台楼阁,翠竹疏影,沉默的园子,忽觉少了什么———少了方才千年大梦中千丝万缕的重逢和断肠的愁绪。方感叹梦境易逝,静谧的园中飘来一声幽长的鸟鸣。不知是,孤鹤魂归,还是惊鸿照影?

 

  (本文为跟随年级往杭州绍兴游学所作,指导教师:王 艳)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