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我是补习生

发布时间:2017-07-26 期号:

 

李红军

 

作者简介:

  李红军,男,吉林永禾洞藏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天宝商务宾馆总经理,长春双城杀猪菜连锁酒店总经理。

  个人简历:

  1. 1984—1986 白城师院英语系学生

  2. 1986—1995 长山热电厂子弟学校教师

  3. 1995—1998 长山热电厂宾馆经理

  4. 1998—2003 长山热电厂驻长春办事处主任

  5. 2003—2006 北京天池宾馆副总经理

  6. 2006—至今 创办天宝商务宾馆、双城杀猪菜连锁酒店、吉林永和洞藏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之前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1977年,高考在邓小平同志的一声令下恢复了。570万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军人、待业青年带着兴奋,带着梦想涌进考场。尽管当年的录取率仅有5%,但是1977年注定是那些“天之骄子”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无数“寒门子弟”通过高考这条道路,改换了门庭,改变了生活。

  高考帮我们那代人敲开了幸运之门,也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终生难以忘记的“烙印”,让很多人作下了“病”。经常听到老朋友们说:“昨晚我又梦到要高考了,可是我还有很多书没有复习完,还什么都不会。”想起高考,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新华书店门前那些从黎明就开始排队买“数理化自学丛书”的人们,还能想起那教室里通宵达旦的灯光,想起那为了节省时间合衣而眠的同学……但这些都比不了我们当补习生的那段经历。

 

提前高考,铩羽而归

  我是1981年考上的重点高中,按正常应该是1984年参加高考。由于当年恰逢国家学制改革(高中二年制改成三年制),学校在我们这批八个班中弄出了两个“快班”,提前一年参加高考。就这样,我“幸运”地到了“快班”。

  1983年高考时,由于家长没什么文化,也搞不清我是应该学文科还是学理科,所以我就稀里糊涂到了理科班。后来才发现,我可能更适合学文科。第一次高考,我以失败告终。

  看着昔日的好友打点行囊,带着骄傲和亲人的祝福踏上新的征程,我们这些“落榜者”,大多龟缩在自己的小屋里,沮丧,羞愧,苦闷,彷徨,自责,胆怯……待该走的人都走了,我和那些同命相怜的“战友”们,才擦干眼泪,开始了终身难忘的补习生活。

 

开始补习,暗下决心

  1983年9月,我们这些“落榜者”开始了补习生涯。

  当年我们班有50多名同学,大约有20名考上本科大学。因为是省重点中学,再加上我们是提前一年参加高考,所以大家并不服气,几乎剩下的所有人都选择了复读。

  我是绝对不好意思再回到母校上学了,就和几个同学来到我们县的重点中学。补习这年,我冲动地自己决定“弃理从文”。当时我们的文科补习班有来自各地的大约100多人,学校只能安排一部分人住宿,没办法,我只能自己解决住的问题。当时通过亲戚的帮助,我被安排在学校附近一家林场的单身宿舍。一间空旷的大屋子,两铺南北大炕,北炕的炕梢儿就是我的地儿。那天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我发现一帮光着膀子、满身臭汗的工人正围在一起打扑克,另一帮在吆五喝六地酗酒。我爬到自己的窝子,蒙上大被,堵上耳朵,可怎么也睡不着。想到自己从一个人人羡慕的重点中学学生一下子沦落到这般地步,屈辱的眼泪怎么也抑制不住。我发誓一定要逃离这里,必须考上大学!到了后半夜,喝酒的、耍钱的都安静了下来,我也终于迷迷糊糊地要睡着了,可又被满炕的跳蚤和满屋的蚊子咬得体无完肤。补习生活的第一宿,一夜无眠。

 

补习生活,终生难忘

  补习班与正规的教学班不同,人多复杂,参差不齐,老师啥事不管,一切都靠自律。因为是复读班,任课老师对基础内容几乎不讲,一带而过,几天就是一本书。这对那些原来就学文科的同学自然不在话下,因为太简单了,但我这个刚刚由理科转过来的人可就惨了。我得事先自己看一遍书,上课时聚精会神地听一遍,课后再认认真真地复习一遍。就这样,我付出了别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才勉强跟上老师的步伐。

  大约两个月后,学校的补习生宿舍“倒”出了一个空位,我赶紧离开那个让我“谈住色变”的工人宿舍,回到了同学们中间。外面的住地儿环境恶劣,学校的住宿环境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大通平房被隔成一大一小,里面住着理科班的十几个人,外面住着文科班的几十人,南北上下两层通铺。因为人多,我们都得把褥子折成一半,这样两个人的位置就能住上三个人,大家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晚上睡觉稍一动弹就会压到“邻居”。

  这还不是最有特色的,我们寝室的地面比外面低几十公分,一到雨天,外面的雨水“自流灌溉”,第二天早晨你就看吧,脸盆漂得满屋都是,就像一个个小船儿,悠哉游哉,我们就又得乱作一团。冬天室内几乎没有多少热乎气,大家没几个敢脱衣服睡觉的。我每天在教室里能熬到什么时候就熬到什么时候,实在困得不行了,才摸回“冰窖“,合衣而眠。因为住的人实在太多,每天晚上宿舍里总是闹闹哄哄、叽叽喳喳。这个时候总得有人跳出来一顿臭骂、一顿吆喝、一顿威胁,屋里才能消停下来。

  住,是这样,吃,又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当时吃“桌”餐,十个人一桌,是按报到的顺序组成的,所以这一桌人自然有男有女,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我有幸和几个大姐分到一桌,女孩子吃得少,我就捡了个便宜,基本都能吃饱,每周三的改善生活,还能多吃两块红烧肉,幸福满满。那个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不要脸”的人,一到周三改善生活的日子就早早地溜进食堂,把刚摆上桌的红烧肉扣到自己的饭盒里扭头就跑,这桌的兄弟姐妹们就没了“肉味儿”。这些事现在想起来,早就没了抱怨,也成了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学校大门对面有一个小卖铺,每天晚自习下课,老板都把面包热好,两毛钱一个。那热乎乎、香喷喷的面包经常馋得我们哈喇子直流,可就是买不起,偶尔吃上一回,感觉就像过年了……

  就这样,我和同学们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煎熬、最无奈、最痛苦、最快乐、最珍贵、最难忘的补习生活。一年后,我们基本都考上了上一级学校,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从此,我们都有了个共同的名字———补习生。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3至4张本人当年高考时与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ylandly@163.com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