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无畏无愧无私

发布时间:2017-07-10 期号: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看到风华正茂、豪情满怀的同学们,我思绪万千。在北理工担任校长这十年,作为一名“北理工人”,我感到满足和自豪。尤其是耳闻目睹许多“北理工人”的老故事、新创造,使我一次次受到教育和激励。

  在我记忆中,第一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梦·无畏》。

  前不久,一个来自中国、个头不大的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突破了中美太空合作的重重“壁垒”,成功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展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这个小仪器来自北理工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他们面对横亘在前的美国国会“沃尔夫条款”,怀揣对广袤星空的热忱,带着一往无前的自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让中国人对空间生命科学的探索站在了国际前沿。不久后,中国高校的校旗将会首次在国际空间站亮相。

  多年来,他们潜心研究、持续攻关,提出了内涵丰富、国际关注的科学问题,突破了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关键技术,最终设计出精妙、可靠、难以替代的科学仪器。他们当中,有年近八旬依然不辞劳苦的庄逢源教授,有年过半百依然不断求新的邓玉林教授,有当打之年、全情投入的李晓琼副教授等青年教师,以及一批才华横溢、创意飞扬的青年学子。

  这群“北理工人”,用“小实验”破冰“大合作”,用“小载荷”开展“大研究”,让北理工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伟大征程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笔触!

  在我记忆中,第二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梦·无愧》。

  2016年初,2015年度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花落北理工。它的缔造者,是一群默默无闻、传承使命的追梦人。

  1984年,曾为“两弹一星”工程作出重要贡献的于永忠教授来到北理工,深入探索他提出的笼型高密度材料理论构想,实现了CL-20的样品合成。老一辈火炸药专家年事渐高退出科研一线后,以材料学院庞思平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火炸药人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最终实现工业化生产。

  这群“北理工人”,为不断壮大的“中国力量”写下沉默而有力的一笔!

  在我记忆中,第三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梦·无私》。

  去年6月,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次升空;今年4月,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乘坐长征七号腾空而起。这两次举国关注的发射任务,带我们认识了一位沉着老练的“01指挥员”——“北理工人”王光义。他是北理工自动化学院1995级校友,本科毕业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默默耕耘14年,2013年调至海南文昌,成为这座全新发射场的首批建设者之一。

  去年11月,我曾赴海南文昌发射场见证长征五号的首飞,在基地见到了包括王光义在内的10余位北理工毕业生,以及多位航天科技集团参与火箭和卫星研制工作的校友。他们与发射场的战友紧密配合,共同出色地完成了发射任务。

  这群“北理工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努力,奏响了一曲妙不可言的交响乐。

  同学们,你们即将告别母校、告别师长。临别之际,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些执着追梦的“北理工人”。

  我希望大家学习他们无所畏惧、无愧使命、无私奉献,也做一名踏踏实实的追梦人。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北理工人”这幅人物群像中,也会有你们英姿飒爽的身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