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科尔沁求学之路

发布时间:2017-06-21 期号:

卢 岚

 

作者简介

  卢岚,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现已退休,还在发挥余热。1977年底,作为知识青年在科尔沁参加高考,被当地的通辽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录取,毕业时因学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86年夏,通过考研进入天津大学,2000年荣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深造。回国后,继续在天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不少知青朋友认为我很传奇,他们对一个老初一的学生能成为天津大学教授感到不可思议。每每被朋友们问起有关高考的这段经历,我都不禁回忆起曲折的科尔沁求学之路。

  我是天津实验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春到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县插队落户。不满16岁就远离家乡,远赴塞外开始知青生活,可以想见其困难重重。好在我插进的是天南大附中1967届高中生集体户,她们原来都是姐姐的同学,很关照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小妹妹。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身心逐渐发育成熟,慢慢地适应了农村的艰苦劳作,开始思考未来的前途。难道我就终生只能是初一的水平?那段时间,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

  1972年,集体户里有人被推荐去上大学了,姐妹们心中开始萌发希望。1973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考试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户里的姐姐们开始复习功课,我也紧随其后。每天干活回来,不管多累,我都要坚持学习三小时。姐姐们都是我的老师,不管求教哪位都很耐心。但好景不长,不久就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姐姐们都泄气了。但我已经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了。

  1973年底,户里的姐姐们都走了。大队顾虑到安全问题,把我合并到其他集体户。环境变了,我继续学习的决心没有变,始终坚守着“宁愿机会负我,我决不负机会”的座右铭。

  1977年夏,父亲因心梗病逝,我接到电报,从通辽赶回家奔丧。后事处理完,我暂且留家陪伴母亲,抽空去旁听工农兵学员上课。老师都很同情我,鼓励我好好自学。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我带着仅能找到的几本中学课本返回大队。

  内蒙古天气寒冷,10月中旬就进入冬闲了。我每天坐在塌陷的土炕上,拥着棉被,啃着苞米面饼子,坚持复习功课。12月,终于盼来考试的确切消息,我和村里几位回乡知青约好一起去公社赴考。

  考试那天,飘着鹅毛大雪,我和伙伴们清晨五点半就冒雪出发了。大队距离公社15华里,我们赶到公社卫生院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按照规定书包是不能带进考场的,我们把书包交给熟人代管,就赶奔中学考场。

  10分钟后终于赶到考场,大家如释重负。刚刚喘了口大气,我就想起准考证留在书包了。没证进不了考场,我只好又折回卫生院取证,来回用了25分钟,赶回考场已经开考8分钟。管理员还算通融,放我进场考试。直到交卷,我身上的汗都没干。因为迟到,数学试卷最后一道大题,我原本是会做的,但因时间紧只完成了一半,感到遗憾极了。

  没想到,等到我焦虑不安地终于盼来入学通知书时,却发现自己竟然被录取到志愿外的通辽师院物理系。我不甘心跑到县教育局打探,才知道哲盟考高分的知青都被扣在此校,美名曰“为地方培养师资”。我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甘,想要放弃报到,次年再报考心仪的高校,但是又听说文件规定倘若放弃录取,次年会被拒绝参加高考。何去何从?我实在太纠结了。

  一直关爱我的老乡们都劝我不要放弃。有人说:“孩子,你在这太苦了,有机会就先走吧。别老想着吃面包,吃馒头也比吃窝头强啊!”这朴实的话语不是没有道理。他们七手八脚帮我打点了行装。我就这样去通辽师院报到了。

  入学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高于该校录取线90分,而且因为志愿中有吉林大学固体物理系,被分到物理系。1977级的学子都是厚积薄发的,学习氛围很好。我们班里还有北京四中老高三的学生,人家可是哲盟高考第三名啊!看到班里除我而外,都是新老高中毕业生,我心里颇有压力,但很快就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并暗下决心不能在学习上落后。

  远在南京的大堂兄听说我考入大学物理系,非常高兴,马上寄来了在“文革”中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居里夫人传》,并在扉页上写道:“这就是你的学习榜样!”大哥的鼓励更坚定了我学好物理学的信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数学和英语都得了100分,力学是98分,在班级名列前茅。我心里有底了,知道自己的初步目标已经实现。

  难忘高考,难忘科尔沁求学之路。没有那段岁月,就不会有后来这样的时光。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3至4张本人当年高考时与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ylandly@163.com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

  (100083)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