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恢复高考,我用40年报答您

发布时间:2017-05-24 期号:

戚海燕

 

作者简介

  戚海燕,郑州大学中文系七八级学生,198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84年至1985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进修。198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任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采编中心科教卫部记者、主任编辑,作品《清华食堂师傅托福考了 630分》 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北京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12月至今,任北京考试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

 

16岁上大学,全县当年唯一考上本科的少年大学生

  1977年12月,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传到豫西灵宝县城时,我正在决镇二中读高二,15岁,留着两条乌黑闪亮及腰的大辫子。爸爸已经偷偷帮我联系好了上山下乡的地方。

  可我向往北京,向往大海,向往更高的天空和更宽广的世界。我一直做着大学梦、军人梦和记者梦。恢复高考,对我来说是天降喜事,给了我机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希望,一个经由她再圆人生三梦的阶梯。

  我必须抓住她!但要考上谈何容易。我所在的决镇二中是一所“戴帽中学”,是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初中、高中的,有点类似给人戴了个帽子。老师大多是城关二小小学老师,也抽调了一些中学老师,临时备课教高中,我的老师最高学历是高中或师专。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教室,学校学农用的羊圈临时改造成高二教室,我们的复习就靠着各科考试大纲开始了。校长刘治民教政治和历史,班主任、语文老师李崇茂讲作文时常让我们摹写人民日报评论,他还兼教地理等,曾累倒在课堂。

  那时,师资力量最强的灵宝一中通过考试选拔好生源,我参加并且考上了。通知发下来,我告诉班主任老师后,老师搬来了刘治民校长。刘校长说:“你从一年级当班长到现在,期期是三好学生,学习最好,最有希望考上大学。你走了,今年高考学校可能会‘剃秃头’,好几个老师也要调走呢。还有,你那些同学怎么办?”我哭了,万分纠结:上灵一中,考上好大学的希望大;留在“戴帽中学”,能否考上都难说。但面对恩师的挽留、9年同窗的情义,我怎能只考虑自己?

  我决定留下来。学校给我找了一间教师宿舍,安排两名女同学与我同住一张大通铺,挂上了150瓦的大灯泡让我们在学校专心备考,各科老师随时给我们“开小灶”。

  参加1977年12月的考试肯定来不及。1978年的高考安排在7月20日举行。首次全国统一命题。于是,1977年高考成了恢复高考40年间唯一一次冬季高考。1977年、1978年两次高考仅隔半年多。备考时间仅半年,分完文理科后仅剩100天。我们应届生尤其是文科应届生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吃盐比我们吃饭还多且功底深厚的“老三届”等前十届毕业生。

  拼了!为了报答恢复高考的恩赐,为了决镇二中的荣誉,为了给爸爸妈妈争气,我含泪自己剪短了心爱的长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每天凌晨5时起床,一直学到第二天凌晨2时睡觉,夜里随时醒随时学。困了,用凉水冰冰脸继续学。走路、吃饭、上厕所,手不释卷,背知识不停歇,见一张报纸纸片也要刻意记住几个词汇。李老师在我们宿舍一面墙上挂了中国和世界两幅巨幅地图,铁路线、地形地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天天强记硬背。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钟,刘校长和李老师都要在门外催我们3个熄灯睡觉。第一次模拟考时,我的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

  离考试最后半个月时,身体终于扛不住了,我头晕目眩,茶饭不思。老师告诉我爸妈我是身体透支了,让我回家好好休息两天。妈妈真听老师话,到晚上10点钟就熄灯。我就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复习,妈妈查房时,奶奶赶紧打掩护。

  7月20日早上,我吃了奶奶做的3小碗浆面条,独自走进高考考场。那时的我和同学们,尚有一册数学没学完,精心背诵多日的作文范文也没用上,因为作文考的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原文1800多字,要求缩写成500到600字,超字数扣分。语文还考了填空字,包括填披(露)、毁(誉)等。下来对答案时,老师惊奇我答对了,我说:“看《参考消息》纸片时,撞上了。”

  成绩很快出来了,各科满分100分,我超出本科分数线一大截,其中语文考了67分,地理得了83.5分,大大超出老师预期,但数学只考了50多分。因为不会填报志愿,志愿顺序填成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大学等,被刘校长改为北大、郑大:“报北大冲冲,报郑大接住。”最终我被郑州大学中文系录取。那一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0万,录取人数40.2万,录取率不到7%。

  10月,我告别此生无以为报的决镇二中恩师和朝夕相处10年的同学,独自提着一个行李箱,坐火车7个小时到郑大报到。那年我16岁,是决镇二中近百名应届同学中唯一考上本科的大学生,据校长说也是当年全县绝无仅有的少年大学生。

  再拼,我在郑大以无选举权两年的少年身份,几乎天天泡图书馆、阅览室,向最大比我大16岁的同班同学学习,受他们呵护,入学1年后被评为三好学生,4年后,我以中文系近180名同学排名前茅的总成绩留校留系任助教,20岁登上了大学讲台,教过本科生和函授生的大学语文、写作、古代文学课,教过的学生年龄最大的50多岁。1987年,我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飞到了北京,开始了报答恢复高考大恩的新旅程。

 

18年报道高考改革,见证北京高考改革稳中求变的踪迹

  1999年,为圆记者梦,我考取了北京日报,被安排当教育记者。从此,我有幸见证了北京高考改革“小步走,不停步”的年年“稳中有变”。

  18年高考现场,我与考生同在。抗击非典时的高考,酷暑中的高考,雨中的高考,都留下了我记者生涯的足迹。

  2002年,我报道了北京高考首次进行自主命题改革,自制语文、数学、英语3科试卷。2004年,增加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主命题,在夏季高考中使用。2006年,北京完成旧课程卷向新课程卷的过渡,顺利实现了从全国卷到北京卷的软着陆;2007年到2009年,北京高考自主命题初步形成北京特色;2010年到2012年,北京实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自主命题。2012年,我聆听了北京自主命题10周年纪念大会上命题老师的辛酸,入闱的辛劳。2013年以来,北京高考自主命题考试内容改革继续深化,11月至今,以考生发展为中心,拓展试题选材和设问宽度广度,注重学科与现实生活和时代联系,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强调独立思考,考查创新思维。高考试卷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截至2015年,北京高考自主命题共完成春、夏季18次任务,命制试卷105套,编写出版《考试说明》24册,《试题分析》13册。

  北京自主命题15年,几乎个个作文题都在全国获好评。2006年《北京的符号》,甚至被赞为恢复高考以来顶好的高考作文题。2009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关注考生个性;2010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关注理想和现实的关系;2016年《“老腔”何以让人震撼》关注传统文化。

  我关注了北京招考管理信息化的演变。数十年来,北京高考从纯手工录取到计算机管理,从计算机管理到网上录取,从现场巡视到远程电子巡查,从传统手工阅卷到网上阅卷,一步一个脚印,更加阳光、公正、准确、高效。

 

12年把关《北京考试报》,为百万考生高考服好务

  2004年4月11日,一份专门服务考生的报纸——《北京考试报》在京城诞生了。没有典礼,没有宣传,没有掌声,时任北京教育考试院院长、党委书记王健说:“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吧。”头版刊登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祝贺与期望》:“《北京考试报》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刊登了时任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架起沟通的桥梁》:“《北京考试报》会不负众望,成为教育宣传媒体中的一朵奇葩。”刊登了王健的《发刊词》:“早就想办一份涵盖各级各类教育考试的专业报,今天算是实现了。”而高考报道始终是考试报的重点,为考生服务始终是报纸的宗旨。

  12月,我从党报教育记者转战专业考试报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上任伊始直到今天,有上百万京城高考生是看着《北京考试报》备考、填报志愿、升入心仪高校的。

  从2005年起,我带队,与记者编辑团队一起,对海淀区陶明等数十位招考中心主任专访,对北师大虞立红等上百位高校招办主任访谈,对30多个城市近百所大学探访,对数百个专业深度梳理,对考前考后志愿填报解析,对考生及其父母心理疏导,对考场作文点评,对各学科知识辅导,凸显专业立报、特色办报。

  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征文”专栏一经推出,激起几代高考生的高考记忆和青春怀想,全国各地稿件纷至沓来。

  从2015年起,《北京考试报》高招版16个版期期全为高招内容。在考试院和市区校高招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同事们一起在高招改革宣传中加强策划,不惜版面,对外培、双培、首次考后知分填报志愿、高校自主招生等报道由点到面,从新从深,直击考生和家长内心,实现了高考改革平安报道。“志愿填报攻略”、“走进区县高招办”、“高考故事”等栏目品牌效应凸显。其中“志愿填报攻略”专栏刊登指导文章200余篇。连续三年出版《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专刊。再也不会有考生填报志愿像我39年前那样把北广填到北大前面了。

  如今,《北京考试报》已不止是一张报纸了,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6万多,大多为高考生及其家长,点击量最高达13万多。主报高招版和高招特刊发行100%覆盖高三生。“考生微信问,本报即时答”等主报常设栏目,天天有高考生与我们互动。20多位记者编辑荣获北京新闻奖、市专业报纸奖等200余项次。“史话”、“学习之星”栏目获北京新闻奖优秀栏目。

  参加高考,报道高考,服务高考,我知道,我正在做的和将来要做的只是一件事:让更多的考生圆大学梦。其实,人生能坚持做好造福后代的一件事,足矣!

 

(作者为北京考试报社总编辑)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