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教师 彭 丽
作者简介:
彭丽,2006年参加高考,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现工作于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担任班主任及生物教学工作,曾参与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物体验教学方式的研究》,指导学生获生物竞赛市级一等奖,获区模题、教学反思一等奖,参与北京市初中生开放式科学实践活动培训工作等。
又是一年高考季,我的神经绷得比弓弦还紧,一点儿都不逊于这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回想自己当年高考时,我好像都没有如此紧张。
说到高考,今天,“好汉”也提提当年那些事儿。
提到那段记忆,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两个词:庆幸,感恩。我特别庆幸自己赶上了大学扩招。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我也特别感恩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我这个只停留在温饱水平人家的孩子能有机会完成学业,是这条“绿色通道”让我走向了光明的前途。
回想高中的日子,并不是豪情满怀,大部分是源于不甘放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高考,我别无选择,或者说,高考是条捷径。
我奋斗过的地方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教室是破旧的瓦房,外墙上粉刷着绿色的涂料,内墙上倒是涂白了,但是直掉白皮,没掉下来的,也都一块一块地张着,就像美女的长睫毛,忽闪忽闪的。窗户是九宫格似的木头窗户,冬天寒风凛冽,要在外面钉上塑料布防寒;夏天就不能钉东西隔热了,我们中午趴在桌子上睡觉时,最能感受到阳光的“亲热”,那种毒辣,就连我这样的瘦人都顺脸淌汗。如果再有点儿小风,墙上的“脂粉”就开始给我们青涩的脸化妆。桌子是木头的,长条的,一桌坐两个人。我们接手的时候桌子上面已经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所以几乎要随时修理以免散架。这个修理工作,我们自己就可以完成哦。三年高中下来,课桌并没有变得更破。在这样的教室里,我们一个班挤了64人,每个年级大概有10个班左右。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大操场,它默默地躲在学校的西侧。每当学校组织我们浩浩荡荡地向操场进发去跑步,那场面,就如同张飞在当阳桥用马尾拖树枝设疑阵一样,尘土飞扬。学校里除了教室,凡是落脚的地方都是黄土。平时,围着房子转几圈,疯闹一阵儿,就算我们的业余活动……知道我有这样经历的人都会同情地送我一句:条件够差的,生活够苦的。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当时真的浑然不觉,现在记忆中苦的痕迹也并没有多少。由于工作比较忙,高中同学聚会地点又常常不选在学校所在的那个偏远农村,所以我再也没有回去过。据说那里已变成一座大花园式的校园,校园小路铺上了砖头,注意,是碎砖头,不是整块儿砖。
正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成了我乃至我们全家人的一种信仰。也许这样概括爸爸的想法并不准确,因为他是忠实的文化信仰者。这种笃信不以环境为转移,早已深入骨髓。十几年过去,今天看来,那些画面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对今天的生活倍感珍惜,而爸爸的思想,更是引领我前进。
后来,我报考了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高考分数公布时,爸爸等不及去学校取分,我就用电话查了分数。那个年代,对于我们家来说,用电脑还比较奢侈,其实电话也没装多久。查完分后,家人的反应都很平常,我也很平常。第二天,妈妈跟我说,爸爸晚上起来好几次,坐在那里抽烟,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打那么多分?没少打!”因为高中时的一些身体原因,我有时上课是无法跟着老师的。所以,爸爸妈妈一直觉得我能坚持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分数,不敢奢望。听到妈妈的描述,我心里酸酸的,不是因为得到爸爸的夸奖被感动,而是因为并不失眠的爸爸半夜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起来。我顿时感觉不仅是自己的前途光明了,爸爸的心里也清明了。爸爸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不会糊弄人,那种质朴,不亚于名家小说里的主人公。其实爸爸念书那会儿,学习很好,爱学,也能学会,但是无论爷爷奶奶的经济基础还是思想认识,都没给他机会读下去。当年,爸爸靠着养兔子供自己读到初中毕业,就离开了他爱恋的校园。其实提起自己参加高考的那段回忆,我心里倒没什么,既没有感觉经历了怎样的一番风雨,也没有感觉走过了怎样的奇路三千,只是一想起爸爸,我心里总是承受不来其重。不过,能有那么一次经历陪伴自己的花季,我已经十分感恩,还能分享给更多的人,更好。
后来,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被第一批次第一志愿录取。不出意外的话,未来,我应该是一名中学老师。再后来,我来到了昌平二中,任教、学习……
其实,我背叛了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后来在一次业务进修中,我听到了震撼自己很久的一句话:“之所以这样,就是希望一旦2035年爆发世界大战,中国的科技能跟得上!”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有些庆幸自己是一个老师了!现在的战争已经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了,国家将“科技跟得上”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上,我可以做些事了。比起我一个人去当兵,或许当老师能影响更多的人,更能解决未来之困。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的想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总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要好很多吧。所以,我感谢自己当年对最初梦想的背叛,也感恩我的高中、我的大学、我的单位,我爱她们。
其实,我有时挺羡慕自己的学生,羡慕他们的时代、条件、追求……但是我想,也许我这样的过去,如今来看,才更有嚼头吧。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真真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日子。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3至4张本人当年高考时与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ylandly@163.com
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