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校园 “一带一路”中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7-05-17 期号:

铁 铮

  意大利北部,有个叫博洛尼亚的古城。目前全球的航空公司,都没有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直飞那里的航班。

  但与这所城市同名的大学,因是世界第一所大学而蜚声世界,有欧洲“大学之母”的美誉。

  4月29日至30日,“向世界传播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在那里举行。在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研究探讨这一重大主题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吸引了不少当地和西方国家的学者。

  这一主题的国际性研讨已经是第三届。前两届分别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举办,都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次研讨会由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叙述”,旨在探讨如何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对话。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和瑞士等国的20多位学者紧紧围绕主题,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史学研究、新闻传播与对外汉语教育、中国大学的海外传播力以及新媒体技术在海外传播中的应用等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清华大学教授程曼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润泽和钟新的报告,都在与会者中引起反响。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巫濛向与会者展示了历届世博会国家馆的图片。她认为,世博会中国场馆设计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从无意识地呈现“传统”,到有意塑造开放与创新的国家形象的转变。博洛尼亚大学传播学教授戈蓝迪听得非常仔细。“这个传播案例非常说明问题。”他说,中国在全球媒体参与的国际大型活动中亮相,并力求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一带一路”需要新的话语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并能为国际所接受的传播方法,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非常重要。

  有关“一带一路”信息的传播,在海内外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博洛尼亚大学亚洲事务校长代表、东亚问题专家菲奥里教授说,“一带一路”像条纽带,不仅从经济上,还从文化上,把中意两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研讨会就是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帮助意大利学界和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教育参赞罗平讲话之后,静静地坐在会场,认真听每位学者的报告。他说,既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也可以讲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可以邀请更多的外国学者一起交流、探讨,讲述如何讲好本国的故事。

  弗朗切斯科既是一名咨询师,也是常为意大利杂志撰写意中关系文章的作者。他说,意大利还不够了解中国。许多中国企业能够收购意大利的公司,帮助解决经济困境和就业问题。如能与当地媒体合作,充分报道这样的故事,会产生双赢的效果。

  5月1日一大早,结束了会议的中国学者们就匆匆赶往机场回国。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更加清楚,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任重而道远!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