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苗蓓蓓
阅读,是人们获取文学知识的普遍方法。阅读经典作品,是人们获得文学中精华部分的有效之方。人们感受着经典文学所带来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学篇章,以至于后来也能够被称为经典。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荡气回肠,只有用文字记载可以永世长存,就如奔腾的黄河,永生不息;如萦绕的芬芳,滋养人心。
把那几本纸质文学读完后,无论是章节还是传记、自序还是架空故事,都令我感受到了作者想在自己的文学之中表达出、揭露出有关社会、世界的某些不会轻易被察觉到的东西,又或是想要展现出某些不会被察觉到的美好。
以《呐喊》举例,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什么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安排的阅读时间,我也是在安静与昏睡中度过。后来,读完《呐喊》中的几篇,我不禁生出了感叹。鲁迅对书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描写,对人物神情和动作却有应时的重写。
感受文学的时候,读者的脑中会构想声效、画面及其色彩,是一帧一帧的画面,仿佛连续播放的电影。以读者的角度来看,《呐喊》中人物的动作、神情都是清晰的,然而景物却是模糊的,在这种反衬之下,景物在我的脑中失去了色彩,灰色成为了这些景物的主色调,只言片语的描绘又形成了各个情节中不同的气氛。
在略有诡异感迸发的《药》中,“血馒头”交递的画面,却有着难以言表的吸引力。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也成为了主干,零星的对话,长短不一的表达,在这安静的场景之中,有了不小的分量,如同铁球落地,掷地有声。
鲁迅的小说和其他具有揭示与批判性质的小说不一样,不会去紧揪细节,让读者从微弱之中寻找那个社会的阴暗,而是大方地彰显出每个人的表面及里的“模样”,每个人的行为都略显怪异略有夸张,而在这本书的世界观下,又是无差别的正常。
与《呐喊》气氛完全相反的就是《边城》了。若鲁迅的文风是从人际之中充盈场景气氛,那沈从文的文风就是从美到令人动容哭泣的景物之中寻找清新气氛。清幽淡雅是描述这文风的最好词语。美丽的文字,似在画一张水粉图景,米黄色的纸张上,用画笔,沾上淡墨,描绘出与老船夫生活不分离的无澜之江,描绘出用尽一生都不够仰望的苍穹,描绘出一座“大城”里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这幅画存在的这份透彻,无论是涂抹上几层都不觉得厚重,只能感觉到似茉莉花茶的清香渐浓,浓在这边城中发生的牵动人心的事,悲伤落寞的情。
城中的人善良率真,每个人都透着纯洁真挚,能让人发出由衷的微笑。太过美好的生活,太过简单的人际,就是一个不曾存在的世界,继那位渔人之后再无人所及的桃花源。在边城清新的风中,连翠翠守着渡船的悲伤也似乎变淡了。城之大,在城中发生的事只是一段时期,几个节点,如此渺小而又触动人心。宁静和谐的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构成了文字的边城,朴实无华的文风,创造了朴实无华的人。
边城之下,每一天似乎都是一个轮回,但不变的景之下,人都是要成长的。当年天真无邪的翠翠,有着透底清亮的双眼,怀着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将边城的一切美好都收揽在自己无虑的青春年华之中。随着成长,少女心中多了一丝心思,多了一些爱的烦恼,最终也多了一份垂泪渡船的悲伤。地球在转,也仍有不变的邻人,不变的风土人情,还有爷爷曾经的关心与守候。
也许读者会想,如果有谁能这么做,这个故事就不会是悲剧,但在这淳朴之下,人们少了为己之利的思考,这也终究是一个悲剧,再完美的世界也有看不到的残缺。繁花一如往日绽放,喧嚣与情绪依旧会被描绘到画上,凤凰古城,水色天边,又有谁将悲欢收敛。
面对厚本的必读书目,不少学生都会感到头疼,不是自己喜欢的题材就读不下去。但是,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不是为了考卷上的那十分二十分,而是面对这些长存的文学记忆时有一己之见,有对人物的看法、对小说的评价甚至对人生的感悟。正当年的我们思想不能只禁锢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经典文学为何被称为经典,这真的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少男少女去体会的。当看到别人在陈述自己看过的经典文学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你是否也想走入未曾踏足的神奇之地呢?精美的绘画给人看到的只有结果,然而文学却能让人看到作画的过程,这笔轻勾,那笔厚涂。在这过程中,我们甚至能倾听作者的内心,窥见画中的声音。这就是经典文学,唯有走过内心排斥的黑路,才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
我爱经典文学,也爱着经典阅读。画展中的画可以用摄像机留存,文学阅读中蕴藏的景,只能用心灵的相机去定格。在阅读每一本名著后,我们收获的都是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感悟能力的增加。没有阅读的支撑,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所处的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文学阅读的双眼,去打开封闭的内心,创造自己的文学阅读之路,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
(指导教师:宁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