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学生 杨 朗
夜已深,我躺在床上,白天课堂上学《论语》的困惑,又浮现在眼前……
不是说孔圣人讲究“一视同仁”吗?可同样是对于“孝”的诠释,为何在孟武伯和子夏面前就有如此不同的答案呢?莫非孔子也是个偏心的老师?
带着深深疑惑,我绞尽脑汁。突然,眼前一阵恍惚,再睁眼,已然到了古代一个陌生的地方。
“何为孝?父母唯其疾之忧。”恍惚之间,一个缓慢却洪亮的声音传来。我猛地惊醒。嗬!这身穿青色长袍、端坐于上位的不正是孔子吗?如此看来,旁边那个神情倨傲、衣着华丽的便是孟武伯了。
这时的孟武伯得到解答,似乎一刻也不想多呆,急匆匆地转身离开了。看到孔子长叹,我急忙为他奉上一杯清茶。
没一会儿,子夏恭敬地进来拜见孔子,问:“何为孝呢,先生?”孔子打量了他一会,伴着茶的缕缕清香,悠悠地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非也,色难。”子夏低头沉默了一会儿,向孔子庄重地行过大礼,恭敬地告辞离开了。
“先生,孟武伯和子夏先后问孝,可为何您的回答却大有不同呢?难道您对待学生也会偏心吗?”在休息时间,我赶忙抛出心里的疑惑。
孔子又抿一口清茶,挥挥手让我坐下,反问我:“刚刚孟武伯和子夏问孝的态度一样吗?”
“嗯———孟武伯态度并不十分恭敬,而子夏却在很庄重地提问、思考。”我想了想,又补充道,“而且孟武伯走得十分匆忙,子夏却是想明白了才走的。”
孔子点点头,说:“的确,孟武伯乖张奢侈。我对他的要求,便也只能是不让他的父母为他担心罢了。他能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了,其他的再强求也只是无用功。子夏就不同了,他勤于思考、认真好学,有独创性又颇具异端思想。他也不是很善于忍耐,常常因为父母打扰他研究而发火。因而,时常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这就是我对他的要求啊。”
“惭愧,惭愧,学生实在不如老师想得精细、周全!”我恍然大悟,连忙向孔子道歉。
“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摆摆手说,“我对孟武伯和子夏相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是因为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我并不是不对他们一视同仁,相反,选择适合各人的方法来教,才能深入内心啊!”
听到这儿,我如醍醐灌顶,心中对他老人家更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是啊,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用同样的方法;因材施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公平;并且二者也并不矛盾啊……
一眨眼的功夫,我又回到家中的床上,闻着熟悉的气味,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孔子那缓慢而洪亮的声音,心中更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