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终于盼来了恢复高考

发布时间:2017-03-15 期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益茂

 

  杨益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1969年7月下乡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八团。1978年高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留校任教。主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料学等课程。主要著作:合著《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近代史教程》、《中国方志学纲要》、《台湾—历史与现状》、《太平天国诗文选译》、主编《清代人物传稿》等;著有《交通邮电志》、《工业志》、《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洋务运动与晚清政局》、《海军衙门与洋务运动》、《奕譞与洋务》、《试论慈禧在晚清变革中的表现》、《日记不完全是为私的》、《皇太极与满汉关系》、《努尔哈赤贡明考》及《李永芳谍事考》等论文多篇。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通过正规考试招收大学生。它不仅是对当时已经耽误了美好时光的青年学子的一种补偿,更是中国将重新走上正轨教育渠道的象征。闻此消息,教育界乃至全国民众极为振奋。学校力图为办好大学而积极筹备,青年学子为挽回失去的时光而尽力拼搏。尽管当时的政策仍然有种种障碍,诸如报考大学,要由单位组织批准,要有政治标准,出身不好的一般不允许上大学等,但是大学正式开办了;青年学子基本可以自己选择报考大学。这犹如一声春雷响彻中国大地,为文化与科技的复兴送来了春天。

 

濒临破灭的大学梦

  我早就有个大学梦,但久久不能实现。原因大体有二:

  一是文化大革命阻断了正常学业。1966年,我正在天津八中读高中一年级。6月时,“文革”使全国鼎沸。我们一群无知的学生也就跟着“闹革命”。不少老师被批斗,“大字报”遍布全校,社会乃至学校内“打砸抢”成风。学校失去了昔日的宁静和教学秩序。

  其实,我初中毕业时,父亲单位曾在1965年开始办半工半读的技校,专门收取本单位子弟入学,毕业后据说留在本单位工作。此前,天津已经有些中学生到农村、边疆,有的还受到了政府的嘉奖,但是下乡后的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诸如,父母年老抚养问题、未来工作及生活保障等问题,政策上均没有保障。所以,父母对我中学以后的出路颇为担心。

  我中学时的学习成绩较好,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名列前茅,无论是考几门功课,七门(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或者更多学科,如外语、生物等,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最高达到平均97.4分。考试后,各班都要搞一个成绩排行榜。我每次考试的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也是全年级第一。

  由于学习成绩较好,我就想在初中毕业后,再上一层楼,也就是一心想上高中,为上大学做准备。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一个大学梦。因此,当父母劝我上技校时,我谢绝了。然而,刚刚考上高中,只上了一年,“文革”开始了。在高中一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因此,也被贴了大字报,称我为某某老师的“孝子贤孙”。当时,学校停课,大学停办。大学梦也就从此破灭了。

  二是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文化大革命后期,城市高、初中学生既不能继续升学,也很难在城市找到工作,上山下乡成为主要出路。1968年,我所在的学校开始大规模动员下乡。除个别学生留在城市,其余全部下乡。有的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的到河北农村,有的投亲靠友到其他地方下乡,基本上是当农民或成为农垦兵团战士。

  1969年7月,我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我们是按照党中央和兵团党委的号召“扎根边疆,屯垦戍边”。可是,过了几年,发现不对了。一些有后门的人逐步离开兵团或农村,参军、提干,而大量苦干、实干的人则无人问津。后来,中央试图用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方式搞一点高等教育,但也给我们知青造成很大的困惑。我虽然积极工作,但不会拉关系、走后门,得不到领导推荐。当时,有人总结说:要想上大学,就不能只埋头苦干,还要会拉关系。干得太好,领导不放;干得太差,难被推荐;还是干得较好,又要与领导有点“矛盾”才容易上大学。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此外,更为普遍的是,不少知青为了回城照看年迈的父母和寻找出路,不得不以身体有病为借口,搞假病退回城。一些接收知青的地区则假戏真做,使不少病退回城的知青长期找不到工作,理由就是你身体有病。这时,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似乎走到了尽头,白卷先生上大学的丑闻也日益受到社会鄙视。1977年,中央恢复高考的决定,犹如春雨降临,为渴望知识渴求上进的青年开辟了一条生路。

 

边工作,边备考

  当时,我们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面临解散,改制为农场,领导换为地方干部。这时,我已经被任命为政治处副主任,经过反复请求,终于得到农场领导同意,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领导要求我不能耽误工作,同时委任我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总指挥是农场副书记),任务是率领要求病退的知青为农场修大渠。为了能参加高考,我一口答应。

  我们农场有知青几千人,绝大部分只能通过病退回城市。当时,在我麾下准备办病退、等待批准手续的知青就有千人以上。在指挥部战友的帮助下,我采取分段包干、逐级验收的方式指挥农田水利建设。这样,准备病退的战友可以较为灵活地利用时间,既能完成水利工程任务,又有时间办理病退手续。我白天到水利工地指挥劳动、检验工程,早晚还可以复习功课,做高考的准备。虽然时间紧张、人也劳累,但生活较有规律。

  然而,好景不长。农场要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各连队选派“小秀才”整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材料。农场党委又临时决定把我抽回来,主抓会议材料的筹备和修改。一时搞得我晕头转向。当时已经是四五月份,而高考时间是七月。我想抽点时间复习功课,结果比平时更为忙禄、疲惫,有一次一上午我竟抽了一包烟。我着实吓了一跳,下决心再疲劳也坚决不抽烟。由于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走路也感觉不稳当。到医院一检查,血压降到50—70。大夫要我立即停止工作,并喝葡萄糖水紧急治疗。后来,会议顺利召开,我又闯过了一关。可是,高考已经临近了。

 

高考来临,尽力而为

  面对高考,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报名参加,就要尽力而为。令人难过的是,我手中没有课本,更没有老师辅导。当时高考科目大概是: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外语,七门课程,六张卷子。我通过朋友借到当时内蒙古出版的高中数学、物理,可能还有化学,其他科目连课本也找不到。复习只能凭借这两三本教材,其他科要依靠10年前中学阶段积淀下的“老本儿”了。语文方面,好在文字工作有点基础,没有复习;历史,靠当时能看到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等历史读物;地理靠下乡时在天津买的《知识青年地图册》;外语则完全靠运气了。初中、高中时我学的是俄语,本想改学英语,无奈实在没有时间,只自学了字母和几个单词,就到高考时间了。

  临考试,要报志愿。我认为,报志愿有两大要素:一是爱好或偏好;二是学校或地区。当时,我已三十岁开外。按照过去的学习成绩和爱好,当然是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因为,我对物理情有独钟。然而,十年后原有的“老本儿”已很难延续,我不得不改为文科。对于学校的选择,我初步考虑,既然要上大学,就上好的、一流的,选择北京大学为第一志愿。但是,当正式上报志愿时,我发现中国人民大学也开始在内蒙古招生。当时人大一般是面对年纪较大的学生。因此,我临时又改报了人大。

  考点在临近包头市青山区的一所中学。我们农场在包头市几十里外。为了不耽误考试时间,农场领导为我们考生(包括附近的共青农场考生)专门准备了一辆卡车,每天早上把我们拉到青山区考点,下午考完后运回。考试时,考生们大都心里打鼓,底气不足,上一年高考落榜的考生尤其如此。1977年,内蒙古高考由当地出题,数学题偏难,不少考生因此落榜。我就为他们打气。我说,考场如战场。首先要有勇气,要敢考。考上是运气,考不上也丢不了什么,不要怕。要为多考一分而奋斗!这样,我们互相鼓励,气宇轩昂,奔赴考场,中午在当地小馆吃午饭,下午继续考试。连续三天,风雨无阻,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高考,不久后就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学生。

  现在,高考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但是,当时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因为,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更改变了中国的前景。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1至2张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ylandly@163.com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