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难忘那年槐花香

发布时间:2017-02-23 期号:

北京市第一中学教师 吴增然

  1979年我考入北京市第一中学的初中部,从此与一中结下了终生不了的情缘。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寸光阴都让我永生难忘。

  1982年我考上了本校高中。那一年,作为试点,一中成为三年制高中,当时在北京市也没有几所这样的学校,我们每个学生都为此骄傲了很长时间。

  记得我第一次踏入一中校园时,映入眼帘的建筑古老而破旧,院中的树木稀稀落落,300年校史沉淀下来的该是人文的厚重吧。

  每到初夏,教室窗外那零星的几棵盛开着白花的槐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把丝丝的槐花香气从敞开的窗口送入教室,淡淡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让我们痴迷其中。有时蜜蜂也会不期而至,在耳畔嗡嗡作响。那是浪漫的季节,是色彩斑斓的季节。静待花开,静守芬香,一月月一年年,就在这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的过程中,时光悄然逝去,不经意间就要迎来1985年7月的高考了。

  作为北京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排全市考号,先从我们文科班女生排起。我的好朋友王志红被排为全市第一号,我被排在第七号。庆幸之余又很紧张,我能蟾宫折桂吗?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高考的关注度也各不相同。那时候,是家中独生子女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没有社会的特殊照顾,没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无比期许,这就减轻了许多外在压力。我那时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正如王临川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就像教室窗前的槐花,一年中努力地绽放一次,让生命绚烂多姿也就满足了。

  高考复习阶段是紧张的,但因为有老师的陪伴,内心会平静一些。一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方阳博学多识。教我们时,他大概有50多岁,身体微胖,永远坐在凳子上讲课,一节课45分钟滔滔不绝,就没有几个字的板书。必须要写板书时,他也只是微微转动身子,手腕一挥,接下来马上又转回身子,端坐在讲台前。他的字很漂亮,只是并不多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文参考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他能把古文讲得极其到位,显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教导为我后来的古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英语老师郭老师当时是一中副校长,40多岁,干练睿智,一堂课前前后后绕着教室转,边走边讲,学生想走神都不容易。对于英语基础极差的我来说,通过一年的奋起直追,最后高考成绩69分(当年英语高考成绩65分就可以报考北二外),都有赖于郭老师的严格要求。

  教数学的刘老师,北大数学系毕业,讲课清楚明了,招牌语言是“我学数学时从来没有费过劲,你们怎么这么笨呀?”我们微微一笑,心想:要不你能进北大数学系呢。奈何虽然老师讲得清楚,我们却总是一到做题就卡壳,真有些辜负了刘老师的才华。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学校让我们回家自己复习。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对是错,但一中的教诲,我没齿难忘。

  离开了母校的那一刻,正是槐花盛开的时候,洁白无瑕,甜香四溢。

  高考的日子终于来到了,7月7、8、9日3天的北京,在那一年还是像往常一样的闷热。我早上一个人坐44路公交车到东直门中学参加高考。周围静悄悄的,看不见几个家长。校园和教室是破旧的,考场里没有空调和风扇,考生挥汗如雨。监考的是一男一女两位40多岁的老师。他们不慌不忙,一个坐前面,一个坐后面。我坐在最后一桌,余光可以看见后面的女老师翘着二郎腿,用手指不断地抠她那黑色的布鞋扣绊,感觉是那么疏懒。她像一位置身于世外的高人,让我高度紧张的神经松弛了下来,紧张情绪也随之消失了。

  3天的考试一眨眼就过去了,我的高考成绩比录取分数线高了40多分。欣喜之余我想:学习其实更像是一只看不见的存钱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积攒下来。就像母校的槐树,它全身心积蓄一年的能量,才在最好的季节,绽放最美丽的自己,流香四溢。

  20多年后,当我又回到这片培育过我的土地上时,槐花恰好也静静地绽开了白色的花朵。还是那几棵稀稀的槐树,树干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粗多少,只是那香甜的味道比过去更醉人了,时空仿佛定格在了我高考的那一刻。

  新的高考季来临时,我己经回到母校成为高三教师,辅导着我的学生准备参加高考。白发早已爬上了我的鬓角,而悠悠槐花香仍弥漫在幽静的教室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我的孩子们的脸,显得如此圣洁。他们比我幸运,有家庭和社会的时刻关注,但同时我又感慨他们肩上担负的责任太过沉重。

  怀念高考,我们怀念的并不只是高考那几天的历经风雨和煎熬,而是高中3年的历练。它是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不一样的年代,总有不一样的高考故事。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1至2张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ylandly@163.com或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