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献寿”还是“昆仑奴献寿”?

发布时间:2017-01-20 期号:

首都博物馆志愿者 毛 杰

  首都博物馆《走进养心殿》故宫文物展上,有细心的讲解志愿者在展厅里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展品中的‘画珐琅白猿献寿攒盒’画面的‘白猿’怎么是黑乎乎的呢?有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白彩氧化成黑的,对吗?”

  我琢磨了一下,说:“以我几十年搞鉴定收藏的经验断定,这应该不是‘白猿’。”

  对方问:“白猿代表长寿,比较吉祥,是传统题材啊,怎么不对呢?”

  于是,我又在志愿服务间隙,从逆光的角度拍了几张清晰图片,更加坚定地证明我的观点:这分明是个人不是白猿,也不是白彩氧化了。原因有以下几条:

  其一,如果原来白色氧化了,一般不会在整个轮廓线内一个小白渣儿也不留下。同一器物上别处白彩怎么一点都不氧化呢?如果原来是白彩,那么鼻子、眼睛、嘴的轮廓线要画在白色上吧?当白彩氧化掉了,眼睛、嘴也会受损,轮廓线也应该同时不在了,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现在他(它)的轮廓线清晰可见。

  其二,画面找不到任何猿的特征,比如尖耳或秃耳、凸起大嘴、大孔凹鼻、“猴子脸儿”、身披长毛等……看作品中,眼睛那么传神逼真,衣褶那么流畅自然,可见画师是大高手,若是画猿不像猿也有些说不过去。各种猿都有长得像人之处,唯独鼻子都是像泄了气的塑料玩具。然而作品中鼻子的轮廓,跟任何猿都不挨边儿。何况,眼角鱼尾纹几乎是人类特有标志,也出现在这件作品上。

  其三,他(它)身上的黑色实际是作为一种颜色使用,由于材料和窑温的原因,致使黑色哑光,黑色高凸于某些颜色,所以不是白彩氧化脱落后的底色。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件作品画的是个黑人不是白猿,且整件文物完整,并没有任何氧化。

  那么好好的一件攒盒为什么会出现黑人捧着寿桃呢?原来,从唐朝起,权贵就开始使用异域人作为家奴,唤作昆仑奴。使用昆仑奴在当时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据我猜测,此盒的献寿者也是挖空心思才想出来的这个办法。想让寿星大人在熙熙攘攘的进献者中记住自己,贡品就得别出心裁,已经有那么多“白猿献寿”了,就来个反差的“昆仑奴献寿”吧。

  那么此器是否应更名为“画珐琅昆仑奴献寿攒盒”呢?权当作我个人提出的建议吧。

  《走进养心殿》展品件件是精彩珍品。让我们走近文物,带着不要委屈了文物之心,思考、争论与解读古人的智慧,思辨地传播中华文明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