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调研

发布时间:2017-01-16 期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退休教师 滕 启

  古今中外,不管是男女老幼,不管是什么家庭或是什么职业,不管是高官厚禄还是一贫如洗,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都渴望过着幸福的生活。如何才能找到并开启幸福之门?这一旷世之问,人们世世代代,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寻找、追求和探索。有人说:大公无私、奉献多于索取就是幸福;有人认为:能尽量做到“快乐每一天”就是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霍华德金森将毕业论文的课题选定为《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一万份调查问卷。问卷中有个人资料登记和简答题,另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历时两个多月,他收回5200余份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占收回问卷的2.33%,如果再将未交回问卷情况考虑进去,比例会更低(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生活不太幸福的人对调查的积极性会较低)。为了叙述方便和更接近实际,这里暂且取2%进行分析。为什么幸福比例会那么低?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其中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另外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活一般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结论,即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另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对他的论文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毕业后,霍华德金森留校任教。20多年过去,他成长为学校的知名终身教授。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了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于是,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困难)。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有变,仍然坚定地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另外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故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幸福”和“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首先感到和原先预想的出入很大,随之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思考之中。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众多读者看了这篇论文后,都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随之,这篇文章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华盛顿邮报》此日的报纸一连加印六次。很多人将他的结论背了下来,并当成座右铭,以此指导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而获得了更多、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上述的两次调查及其结果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因为它不是凭经验、凭感觉,或是多年来被人们认为正确的共识;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大量的、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结论。这无疑是值得人们高度重视并需认真对待的。虽然霍华德金森调查的对象是在美国,但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有共性的,继而对于我们当今的中国也是适用的。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生活质量、对幸福感的追求会更高。

  愿更多的人,能找到幸福之门的钥匙。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