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生 赵忆晨
何为好文章?从古至今有太多标准。我想,好文章应该是能够唤醒人们心灵的。鲁迅先生以笔为枪,仿佛每一个字都刺向社会的黑暗,穿透人们心灵的层层麻木与迟钝,唤起人性深处的觉醒;相比而言,李白的“唤醒”就显得“润物细无声”了,他大笔一挥,随性而为,但他的诗篇无论流传到哪里,流传到什么时代,都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那是一种柔和的触动,像一滴水缓缓融于心中,像一束光轻轻映于脑海。
李白的诗句总能唤醒被人们遗忘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每读至此处,总觉得心都柔软下来———天地茫茫,偶有孤鸟掠过清风,云高高地浮着,寂寥,苍茫,正是多少人“强说愁”的好时机,李白却可以静静坐下,与敬亭山相视而笑,促膝长谈。我曾崇拜、钦佩于他豁达的胸襟。但是,这并不是最令我感动的,每当想到他呆坐于高山,傻里傻气的样子,我总会忆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自己对着燕子自问自答,对着小花痴痴地说话,满心的新奇与欣喜,像是要漫出来一般。
现实中,我们走得太快,生活得太忙,谁还会记得小时天真、懵懂的样子呢?可是李白记得,他从没有失去过,从他心里漫出来的对万事万物孩童般的新奇滴在纸上,晕染出流芳百世的佳作。时至今日,他“举杯邀明月”的稚气与纯真仍能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片纯净。
被李白唤醒的又何止是人们的童心?大自然的万物也包括在内。看,李白唤醒了它们的思想———“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它们有了趣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它们有了超越自身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想,这种唤醒源于李白对万物的热爱。他用真心去感悟自然,世间万物皆是他的朋友———溪流仿佛是苦痛时的幽咽,也可能是欢欣时的雀跃;杨柳可能在温柔地舞蹈,也可能在不舍地离别。站在李白的诗境里,心灵永远不会寂寞,身边时时有知己陪伴。
李白凭借满腔的自信、满身的狂放和对自由不断的求索,唤醒了从古至今多少卑微的心灵。我想,孔乙己若是有一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就可以把弯了许久的腰直一直;方鸿渐若是有一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就会把垂了很久的头抬一抬。当这些诗句真正走入心灵,你就会懂得,哪怕一刹那的潇洒也是一种解放———那一瞬间,仿佛喝了几百杯酒的痛快,仿佛躺在草原仰视整片蓝天的开阔,仿佛巨浪奔涌到心间的淋漓———内心最深处的自我被唤醒,困扰着的迷茫一下子荡然无存。李白的诗能唤醒我们每个人渴望实现的自我价值,让我们的心一下子解放开来。
我爱李白的诗,是因为李白那融在骨子里的潇洒。他那浸在血液中的高贵总在不经意间跑出来,和着酒气,混着墨香,穿越一切时空,唤醒现实世界消失已久的美好。
(指导教师:董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