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中学教师 吴增然
玉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寓意,它在古人的政治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周代是我国古代礼制最兴盛时期,上自天子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在古代的礼仪当中,最重要的要算祭天地之礼。玉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天子祭祀天地和贵族的社会生活之中,有了一定寓意。玉器在文章《鸿门宴》中就曾出现过三次。
一、玦
玉玦,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玉玦用途,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鸿门宴》文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大意是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一次又一次地举起自己所佩戴玉玦,暗示项王下决心杀刘邦,而项王却黯然没有回应。
“玦”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玦,玉佩也,从玉,夬声。”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为耳饰和佩饰。
帝王官员平时或上朝佩戴玉以显示尊贵。玉玦是头部最常见的玉饰,玦是耳饰,悬夹在两耳上,常成对出土于人头骨两侧。
在古字中“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中有记载:“聘人以圭,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招聘雇人用圭,请教高士用壁,召唤使人前来用瑗,拒绝推辞别人用玦、和好恢复关系用环。
在鸿门宴中,范曾多次提醒项羽立杀刘邦,但项羽沽名钓誉没有回应。这为刘邦逃离鸿门宴制造了机会。
二、白壁
壁,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天子祭天时的用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鸿门宴》中刘邦看到宴会上危机四伏,为了保命,借口上厕所,逃离席间,“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其大意是“我带了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您(张良)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
玉璧是天子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以白色价值为最高。
50多岁的刘邦在鸿门宴中一口一个自称“臣”,称20多岁的项羽为“将军”,既放下身段,又献上只有天子祭祀活动中才能使用的玉璧,让项羽放心,自己对他称臣。可见刘邦工于心计,老谋深算,能屈能伸。
三、玉斗
玉斗,指玉制的酒器,玉制的斗形器物。或指北斗星,也借喻江山社稷。
《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壁一双,预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南朝梁简文帝《七励》:“酌玉斗之英丽,照银杯之轻蚁。”
《宋史·舆服志六》曰:“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玉检高七寸,广二寸四分;厚四分;玉斗方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玉斗是宝器,喻江山社稷。范增一直知道刘邦的野心。刘邦送来玉斗表示自己无心与项羽抢夺江山的态度。
可见刘邦为选取礼物用尽心机。玉器在鸿门宴中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