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座高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科生中少数民族占到一半以上,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少为人知的是,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内,有一座民族博物馆,是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唯一收藏、展览56个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从东门进校,一直顺着路向西走,就会看见一座四层小楼,上书“民族博物馆”五个大字。这座小楼虽然外表并不起眼,里面却汇集了各民族文化,收藏着服装、饰品、文字典籍、宗教和生活用品等,令人大开眼界。博物馆门前的石头上,刻着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校训表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弘扬、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各民族师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进步;各种学术思想兼容并包、交叉融合、共同创新;治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修身立德、明志笃行,观世界之变迁,尽社会之责任。
早就听说民族大学博物馆藏品丰富,进馆之前,就仿佛看到了各民族精美服饰在向我招手。不巧的是,我到校那天,博物馆一楼的民族服饰文化厅正在维修,暂停参观。但既来之,则安之,我依然耐下心把馆内各个开放的展厅都参观了一下,没想到,错过精美服装的遗憾很快就被弥补了———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展同样令人流连忘返。
头饰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看起来妙趣横生、浪漫神秘,而且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民族头饰大多与人生礼俗、崇拜信仰、身份等级和实用装饰等息息相关。
孩子的虎头帽、精美繁复的银饰、举办宗教仪式时的头饰……在我国许多民族中,头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人生的转折和社会角色的变迁。从被包入襁褓到受冠笄之礼,从婚礼嫁饰到生育为母,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头饰。婴儿诞生,头饰花纹可爱、寓意吉祥,是大人希望孩子顺利成长、融入社会。当孩子从童年迈向成年的时候,许多民族会举行成人礼,帮少年“改头换面”,表达的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对婚配的暗示。
在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婚礼是区分人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结婚之后,男女会选择合乎身份的帽饰、发饰和发型来表明自己的婚姻角色。大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在生育后还会改变发型、头饰。
亮布绣花蝶纹缀银佛童帽,来自壮族。帽子是黑色亮布面,帽身绣花朵、蝴蝶纹;点缀着3个咧嘴而笑的大肚罗汉,更见童趣。这种帽子是外婆送的,表达了期盼晚辈健康成长的祝福。
贴刻花银片鸟形钮银帽,来自彝族,是女孩结婚时戴的。因为它顶端突起,又叫冲天帽。帽顶为鸟形钮,红色丝绒帽面上缀薄银片制成的日、月、云等图案,蕴含着彝族的宗教宇宙观。
狍头皮帽,来自鄂伦春族,将狍头皮连同双耳双角完整地剥下来,剔去骨肉,鞣制而成。这种帽子完美保留动物的皮毛、五官,看起来栩栩如生。鄂伦春族猎手将其戴在头上,不仅能保暖,还方便在狩猎时伪装自己、诱惑猎物。
一件件珍稀文物,一个个民族故事。小小的头饰背后,浓缩着民族风俗、人生百态。看过展览,我对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与风俗有了新的了解,也恍然明白了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如果再有机会,我会再一次走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去看看那些错过的民族服装,听听那些美丽的民族故事。
开馆时间:
周一、二、三、四9:00-17:00,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闭馆。
(北京考试报记者 杨 柳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