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校博物馆 读大师手札,品百年清华

发布时间:2016-11-16 期号: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了。满怀期待走进清华园,找到这座博物馆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早已远观过它无数次。毕竟之前的几年中,每当乘坐地铁13号线路过清华校园时,都能看见这座建筑一点点一天天的变化,直至成为现在这高大宏伟的样子。然而只有走进这座博物馆,才能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历史与人文的荟萃。

  “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是常设展览,包括翰墨丹青书画展、丝绣撷英织绣展、晚霞余晖瓷器展、随方制象家具展和其金孔吉青铜器展,共计500余组件藏品。齐白石《四季图》四条屏、明代刻丝凤穿牡丹团花、清雍正釉里红龙纹油锤瓶、明代黄花梨透雕背板圈椅、西周早期旅鼎等不同门的珍贵藏品类展现了艺术的魅力。

  临时展览更是各具风格,特点鲜明。“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60幅达·芬奇手稿真迹首次在境外最大规模展览,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艺术创作也纷纷亮相;“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展出了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约2500件,总字数近6万字,最大限度呈现先秦古籍的原貌;“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展出古代建筑文献、梁思成手绘图稿以及著名古建筑模型,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众多展览中,最打动我的,当属“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名家数不胜数。前贤往矣,手泽存焉。虽然我们现在已无缘亲近他们,但可以从信札、讲义、文稿中,感受其风采。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1934年自交通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第二届留美公费生,学成归国后,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在得知清华有意成立培养力学及相关学科领军人才力学班的设想后,钱学森欣然答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并就该班的建设提出了诸多建议。2009年,作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首批项目之一,“钱学森力学班”正式开班。

  赴美留学前夕,钱学森曾写信与清华大学联系,内容如下:“日前接到贵处来函,通知出国日期事,敬悉一切。兹将履历书填就连同母校成绩单两份及四寸照片四张寄上,请向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接洽入学手续及向教育部领取留学证书。在美学校为指导员王禹朋先生指定,想当早已通知贵处。美留学证书费贰元及印花税壹元,请在三月份生活津贴中扣取可矣。所余三月份津贴四十七元亦请早日寄下为盼。此上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信件中,钱学森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可见一斑,当年的公费留学相关情况也可管中窥豹。

 

  建筑学家杨廷宝,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后赴美留学,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后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南京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在任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主任时致教务处的一封信件这次也展出了。信中,杨廷宝询问了建筑工程学系招生名额事宜,“顷阅招生简章,关于本系名额列为贰拾名。查本系系务会议,通过原为叁拾名,并曾报请工学院转上。”根据这封信,我们可遥想当时高校招生规模。

 

  物理学家施士元,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法国,入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师从居里夫人,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后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施士元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时,曾呈报注册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单,内容为物理系学生毕业论文评定情况。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哲学、文学、史学、古文字学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创见。这次展览中,展出了王国维赠朱自清蓼园二绝句条幅。据《朱自清年谱》中说,这两首绝句作于1926年,诗中传达出往昔不再的忧伤之感,书法亦端庄清健,是王国维比较少见的大字作品,十分动人。

  展览中,还有胡适用白话文写的信、朱自清写给侄子的家书……一张张纤薄的纸张,让一个个丰满而深刻的历史故事焕发生机。一份份宝贵的墨迹,让有学识、有深度、有境界、有情怀的大师风姿尽显。从这些大师的手迹中,我听到的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呼唤,品味到的是百年清华的厚重历史。

  开馆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北京考试报记者 杨 柳 文并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