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校博物馆 家书抵万金

发布时间:2016-11-10 期号: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书信,就像一座座桥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沟通的纽带。鱼雁往还,心路漫漫,墨痕点点,亲情依依。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亲友传递情感的载体,也关乎时代风云、历史事件。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我能感受尺牍之美,触摸家书背后那些悲欢离合。

  陈独秀致胡适的信,蔡锷致石醉六的信,李鸿章致哥哥的信……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母亲写给儿子的信,丈夫写给妻子的信,外甥写给舅舅的信……一封家书,一片真情。无论是写在纸笺、丝绸还是折扇上,无论是娟秀的字迹还是难以辨认的残墨,家书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它所属那个年代的真实背景与真挚情感。中国传统家书展通过一封封手写家书、一张张老照片,勾勒出中国传统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通过参观,我能收获许多知识。原来,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书实物是战国末期的木简,内容为从军出征的兄弟向家人叙述征战情况,并向母亲索要衣物和钱。原来,家书行文因收信人的身份地位、长幼尊卑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讲究,在遣词造句上也有相应规定。原来,家书的封缄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从用绳子捆简到用小木盒封装,再到用纸糊。原来,最初的家书大多为托人捎带,往往“寄书长不达”,北宋时邮驿系统才开始附递家书,明代出现专门送递私人信件的“民信局”,清末才有新式邮局……一封家书,从书写、封缄、邮寄到收拆、阅读,传递的是浓浓亲情,展现的是世间百态。

  在展出的众多家书中,与教育考试相关的有很多。韩雅兰致儿子韩蒲和父母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去延安的缘由并介绍了延安抗大的情况。改革开放后的信件中,也有的提到了恢复高考相关内容。宁国樟老人致重外孙女叶丹的书信中既有对她考了全县前三名的嘉奖,又希望她能少看电视多用功,最后送出了美好祝福:“好好用功,高中三年奠定基础,未来一定能考上理想大学。”

  红军战士朱锡绍,自小由祖母抚养长大。他1930年参加红军,给祖母写信,说“在廿二军一九二团一连当军需长”。1909年出生的谭珊英,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解放后在教育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余生。她数十年坚持写信与子女交流,三个儿子也保留着手写书信的习惯。他们家保存下来的近千封家书,构成了一部家庭生活史,渗透着母爱,弥漫着亲情,从一个平民家庭视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1991年,父亲庄严出差时,曾用数字、图画和谐音给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庄小羽写了几封特殊的家书,表达了对女儿的关爱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如果有闲暇,不妨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打开尘封的家书,领略手写的魅力,感受“家书抵万金”的厚重情感,让传统家书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归宿。

  (开馆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

(北京考试报记者 杨 柳 文并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