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胡雨石
中国教育改革已进行了数十年,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可各种各样的吐槽也层出不穷。有很多矛盾,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比如,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中,很多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高级工、熟练工却少得可怜,就算工资飞涨也依然难求。这种问题到底是谁之过?是精英教育不够,还是大众教育不足?
首先应当明确中国实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且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系统之一。在中国,高考几乎是学生上好大学的唯一门槛。家庭门第、财务水平等外在条件,对于高考生升学几乎没有影响。一定意义上来讲,大众教育是生产合格的社会“螺丝钉”,是最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是最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既然如此,为何中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会显得供不应求?其实是在教育改革之中融入了精英教育。然而社会财力没有变,教育的根基没有变,因此出现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在很多人看来,“精英教育不是可以形成完善的人格吗,为何效果不如大众教育?”其实这种问题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了解。从国外经验来看,精英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培养大家族的下一代接班人。以美国的大学录取情况为例,穷人家孩子几百小时义工不如精英的几封推荐信。精英推荐的就是精英吗?当然不是。但精英教育的培养目的就在于培养精英的孩子,自然也会偏袒那社会顶层的极少数人。有的美国大学的一个学分价值1000美元,一门实验课成本十多万美元,这显然不是普通个人或社会所能承受的。巨额投入可以产生完美稀缺的精英型人才,对于其本人、其家族都是收益极丰富的投资。但要看到的是,精英教育所需的巨额资源,与我们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并不能匹配。
在现有的有限资源下,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首先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不是泾渭分明的,社会需要精英引领,也需要足量的普通人作为“螺丝钉”。国家可以收紧资源,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和愿意为此支付巨额财单的学生接受真正的精英教育。同时,也要提高大众教育学生的素质,解决人才和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有关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讨论,其实也是公平与发展的讨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两者本身就辩证地存在。如果忽略这种辩证关系,偏袒一方或是忽略矛盾,就可能导致教育的畸形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何引导学生在精英教育和偏重实际操作的教育中作出最优选择,也是需要社会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