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晗
8月,准大学生受骗后猝死的新闻在各大媒体刷屏,引来无数的震惊、愤怒和叹惋。9月,清华教师被骗千万的新闻,更是引来好事网友“高知低能”的哂笑。然而早在这之前,类似的诈骗事件就多次被报道。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可能还会有考生和家长落入那些看似很低劣的骗局。
得益于媒体的广泛报道,对于各类骗术,人们似乎都感觉很熟悉了。在面对这些诈骗案例时,很多人抱着嘲笑和看热闹的心态说:“这么漏洞百出的骗局都能上当,系不系傻?”还有人认为,受骗全是因为个人的贪欲,只要不心存侥幸,就不会上当受骗。
之前我也这么认为,直到上了大学后自己也被骗了。
一次,我刚出超市,就看到几个女大学生模样的人拿着表格朝我走来,“同学你好,帮我们做个问卷调查吧。”大学生往往不赶时间,我也是个热心肠,做就做呗。我填了几个问题,“女大学生”就递过来一个纸袋,说:“这是感谢你接受调查的礼品,礼品是不收费的。但是因为什么什么理由(具体我忘了),需要你缴纳300元。”然后几个人齐刷刷伸手摆出“请给钱”的姿势。我一看口袋里,全都是些三无产品,根本不值这价钱,心想“坏了,受骗了。”
“礼品我能不要了么?”我怯生生地说。
“不能,给钱。”几个“女汉子”紧紧围住我。
曾经有那么一秒钟,我做出了人生最勇敢的举动,把纸袋子轻轻放在地上,撒丫子撞开她们拔腿就跑,两三只手都没拽住我。后来我想,当时应该编个“看,有飞机”这种理由,可以逃得更从容,然而慌乱之中脑子已经是一团浆糊。跑的途中,我回头一看,她们旁边几米就站着几个男同伙。我会勇敢地选择逃跑,纯粹是因为没看见他们。
回到宿舍,几天里我都闷闷不乐,虽然没受损失,但感觉智商受到莫大的侮辱。堂堂大学生也会受这种骗,真是没面子。直到有一天,对门宿舍的哥们儿提着那个我熟悉的纸袋子,一脸气炸的表情走了过来。我一下子释然了。
其实,之所以骗子能得手,之所以诈骗行业“长盛不衰”,不是因为骗子总能在人海里捞出“傻子”,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经验的局限性。骗子利用的也不单单是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深植于D4DR基因中的冒险冲动,每个人潜意识中都存在的恐惧,以及我们对亲人毫无保留的关心,“熟人好办事”这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导致我们落入骗局。“骗子连普通话都讲不好,怎么骗得了人?”然而有一天你遇见了普通话标准,对你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甚至还穿着制服拿着证件的人呢?警惕与经验,而非智力水平、受教育水平,是我们最可靠的防线,何况这道防线也不是每次都能生效。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的智力超过平均水平。生活中,这也往往成为了一种致命的自负,认为自己根本不会上当受骗。
个人的经验增长虽然有限,但遇到拿不准的事情可以多问问身边的“旁观者”,甚至直接问警察,可能就会豁然开朗。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学会多把一些事情纳入到“拿不准”的范畴。上当受骗,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轻信他人,而是因为轻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