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知行合一

发布时间:2016-09-07 期号: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谭天伟

  同学们,初入大学校园,想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大学是什么?《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虽不能等同于现代大学,但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理念。在我看来,大学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即将开启的大学四年不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你们人生的丰度。你们既要扩充知识,更要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更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既要内外兼修,更要知行合一。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今天是你们人生路上又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师长,给同学们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英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怀特海也曾指出:“教育如果不以激发创新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同学们,你们即将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活,要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到首位。在这里,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由发展,最终具备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的品质,在人云亦云的社会里保持清醒,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在茫无头绪的困境中提出真知灼见,成为真正有思想的青年,成为优秀的创新者。

  学会与人相处,在合作中成长

  哲学家培根说:“学会与人相处。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戴尔·卡耐基也说过:“一个连人际关系都不会处理的人,事业上也不会成功。”人的一生,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度过,在与人的交流中进步,在团队的合作中成长。因此,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合作,既是生活与工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更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与人相处,重在宽容。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美国总统林肯以对竞争对手宽容著称,引起了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则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是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的话一针见血。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过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人格力量的体现。

  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周易》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说的“文明以止”,就是告诫我们从践行内在道德要求出发,内心有“明”,外行有“止”。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谆谆告诫,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科学与人文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节选自在2016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