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铮
2005年,理查德·洛夫出版了《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首次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书中描述了儿童和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现象,引起了成年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这个问题如今也引起了我国专家的重视。《自然体验教育活动指南》一书随即问世。
这本新书最初叩击我心扉的一点是,印在封面上的卢梭的话:应该是自然教育孩子,而不是学校老师用正规的方法教育孩子!我想,这就是自然体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数据表明,89%的巴西父母和84%的美国父母认为,让孩子接触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认识到这一点的中国父母只占55%;78%的巴西父母和65%的美国父母认为,孩子自然缺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中国父母仅为21%。依我个人的体验,有关中国父母的这两个百分比还是偏乐观了。事实上,重视让孩子接触自然的父母在中国已经为数不多。更多的孩子,不是忙着为高考做准备,就是被魔性的手机、平板电脑折磨得神魂颠倒。当然,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误,也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关。因为害怕学生出安全事故,许多学校的春游、秋游都已经消失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自然体验教育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当前中国教育、社会、家庭急需补上的一门课。
人类在森林中生活了约300万年,相当于99.9%的时间都在森林中。生命源于自然。远离自然,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变得迟钝。重新建立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会给你我打开通向健康、激发灵感、产生洪荒之力的大门。
韩国、日本、德国等都十分重视自然体验教育的开展。此书中分析的国际案例,让我等极少有机会走出国门者大开眼界。静静地翻阅飘着墨香的新书,仿佛走进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学校、斯洛文尼亚皮夫卡季节性湖泊自然公园、英国威尔士卢迪安山脉和迪谷、葡萄牙布撒科国家森林,对其自然特点、教育目标对象、设施和项目以及富有特色的自然体验教育活动,有了概要的了解,为进一步组织开展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书中分析了香港湿地公园、台湾二格山自然中心的相关情况。除了这些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外,作者还分析了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垡苗圃、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颐和园、动物园、龙潭西湖公园、玉渊潭公园、陶然亭公园的优势和特色活动,使我们看到了北京开展自然体验教育的基础与潜力。
书中特别介绍了常见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体验型活动、手工创作型活动、场地实践活动等自然体验教育活动。可贵的是,这些活动都是北京市已开展的自然体验教育的科学总结。无论是“蒙眼毛毛虫”、“我的树”,还是“倾听大树的心跳”、“聆听大自然”,每一项饶有趣味的活动都寓教于乐,让参与者陶醉于自然之中;利用松果、树枝等手工制作小乌龟、小松鼠、鸟等的具体步骤,都有细致的介绍;场地实践则列举了一些与森林经营、生物防治与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的活动。其中的“树木气球”、“预测气候变化”、“猜猜我有多少碳”等,巧妙地融入了林业碳汇知识,令人跃跃欲试。
不让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做林间最后的小孩。我想,过了多少年后人们也不会忘记,自然体验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有一本书籍真的发挥了指南的作用。这或许就是此书的价值所在,也是作者们为之开拓与奋斗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