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 于子庭
漫步于圆明园中,徜徉于福海水畔,见几只小潜鸭悠闲地撩拨起阵阵涟漪,恍惚间,只觉此处不过是北京一个景致怡人的普通公园罢了。但圆明园的意义绝不止于此,走进西洋楼旧址,哪怕淡淡的花香萦绕其间,也依稀带有挥之不去的焦土味和血腥气。轻风的呢喃低语中,总夹杂着广厦倾塌的悲鸣。
拿起画笔的一刻,心中不可能只盘算着构图抑或各种写生技法。圆明园的过往犹如背景音乐一般回荡着不停歇。清末动荡年间,两次掠夺,一次火劫,就算这座园林精妙绝伦,也再无多余的力气如同凤凰般于烈火中重生。圆明园的修建用了将近两个世纪,而它从绝美的时刻到被洗劫一空,却只是短短两天。侵略者劫夺了珍宝之后,不仅仅满足于占有,还要去毁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京西皇家三山五园毁于一旦,而圆明园最后也没逃过强盗和“筛土贼”去“分一杯羹”。多像是狮子捕杀了斑马,秃鹫也不忘来讨残羹剩饭,令人心痛又心寒,可怒又可哀。火尽林空茂,唯余雀鸟行。百年后不变的也只有山树与飞鸟。桃花灼灼,可哪怕姹紫嫣红开遍,也只有灰调更契合如今的圆明园。
破败的大水法静静矗立着,不知它在想些什么。白云飘来,碰了一下它身后的石柱再悄悄飘走,似是安慰,也在同它一起铭记。海晏堂侧一片断壁残垣,走近一块倒塌的石柱,见上面雕有繁复的莲花样式,不禁感叹昔日的能工巧匠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雕刻形式结合得如此完美。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指。历史现身得如此令人猝不及防。
要为这些文字做结,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回望过去?可历史终究是历史,说的再多也无法改变。展望未来?总觉得现在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已经足够。石头沉默着,也诉说着。只盼望路过的人啊,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凝望着,也铭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