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张滋城
自小热爱汉字书法的我,读过许多关于汉字和书道的书,比如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徜徉其间,我常常为书法家的奇伟风骨所倾倒。当读到“卫夫人带王羲之游历名山大川,观察万物而化为笔意”时,虽然羡慕那随心所欲、化万物于笔端的书法境界,却又无奈自己功夫不深,不能领会其中意味。直到那次兰亭朝圣之旅,真正地全身心投入自然,我才窥见其中奥妙……
驱车赴兰亭,先至会稽山。山行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一洼池沼,一座亭台,一条小溪,一方庭院,错落排开。远处是翠绿的树林和连绵的群山。我甩开身边的父母,快步向兰亭走去,想快点儿感受千百年前书圣信笔挥洒的情怀与意境。
先看到的是鹅池。相传,王羲之酷爱鹅,曾经饲养一大群美丽的白鹅,每天观察它们浮水的姿态,并在书法创作中加以模仿、化用。莫非竖弯钩的别称浮鹅钩,就是从这个故事中生发出来的?我一边这样想,一边观察起这鹅池来。如今,池中早已不见了白鹅,只有一泓清水,映着旁边镌刻着书圣手书的“鹅”字石碑。
转过兰亭,眼前是曲水流觞———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创作于这里。我赶忙寻了个溪边的位置坐了下来,努力放空身心去融入大自然,试图感受书圣那份“以天地入笔”的境界。抬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中偶尔划过几片流云,像是那繁体“飞”字左边灵动的点撇;黛绿的群山高低起伏,似是“走之旁”底下厚重的长捺;蜿蜒的小溪泠泠淙淙,恰似那《兰亭集序》中二十个俊秀飘逸的“之”字;溪边的岩石坚实而稳重,仿佛是“底”字下面那沉稳的一点……这一刻,我融入了这一方山水,灵魂徜徉在汉字书法艺术的长河里;眼前看到了秀丽的兰亭美景,心中却领悟了用笔的奥秘———用心去观察一草一木的情态,内化于胸、铭记于心,然后自然能融山河于笔下,化自然之美为己用。
回京之后的一天,我铺毡设砚,提笔习字。脑海中回想着那日收获,落笔、提行、缓转、稍顿、出锋,一枚竖弯钩跃然纸上,带着几分白鹅的灵动与雅致。我笑了———从书中读到的以山川入笔的境界,我已初窥门径、有所感悟:只有融自己于天地之间,才能融天地于笔下。
读书得古人妙法,亲身效仿而有所感悟,最终收获的不仅是书法上的精进,更是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