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母校永远不把毕业生当外人

发布时间:2016-07-25 期号:

铁 铮

  每到毕业季,大学校园里的重头戏好像都是校长致辞,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微信朋友圈里也刷了屏。对于学生而言,毕业,是一生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之一。临别时刻,身着红色学位袍的校长给学生说些祝福的话、勉励的话、鞭策的话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不该成为一场秀:毕业生走了,一切都过去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我以为,相比那些华而不实、形式大于内容的排比句、感召语而言,校长和有关部门应考虑的问题似乎还有许多。在这一点上,我更赞赏有的学校的做法。输入“毕业生”、“永久”等关键词后,搜到的新闻远比校长致辞少得多,但对毕业生而言,或许来得更实在、更有用。比如某电子科大给每位毕业生留下的是永久有效的一卡通。凭借这张卡,毕业生可以自由出入学校、在图书馆免费阅览图书、在学校超市、食堂刷卡消费。对于有幸拿到这张卡的学生而言,母校永远没有把自己当外人。校友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对于学校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这也远比“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母校永远是毕业生的家”之类的话实在得多。

  类似的报道令人感到无比温馨:某矿业大学每个毕业生在校时创建的免费邮箱也将永久保留,成为他们与母校沟通的有效通道。某大学毕业典礼上同时举办“学劳模、做工匠”拜师仪式,母校邀请劳模任毕业生的导师,使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到劳模导师的全方位指导。可惜的是,这样“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似乎还不够多、不够普遍。

  大学的四大功能中排在首位的是人才培养。这种培养不能仅限于在校期间,也不能随着学生的毕业就彻底放弃。培养的人才水平和质量如何,显然不是毕业证和学位证能证明得了的,要靠社会来检验。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尽快成长。毕业生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不能嘱咐几句,一走出家门就什么都不管了吧?毕业之季真该多考虑,如何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如何真正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校友资源是大学最重要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校友捐赠是欧美世界一流大学的常态,是对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一所大学校友对母校认同度和高校校友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国外大学不但有“超级富豪校友”的大笔捐赠,普通校友捐赠也是其重要的办学经费来源。校友捐赠率是评价名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别等到要校庆了、想筹款时才想到自己的校友。加强校友工作是当务之急,而校友工作则需要从学生在校时开始渗透,从他们毕业时进一步强化。对此,大学校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显然还没有充分的、必要的认识。

  回到本文开头,窃以为,与其让写作班子绞尽脑汁为每年的毕业致辞出新出奇而纠结、苦恼,不如召集有关部门好好研究研究,怎么能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怎么能让毕业生更方便、更快捷与母校联系;不如出台些实实在在的措施,让毕业生更加眷恋母校、热爱母校,和母校的关系更加紧密。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