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烙印

发布时间:2016-07-13 期号:

清华大学毕业生 蔡泽洲

  拍毕业照的时候,每到一处都会发现自己的足迹,在六教、系馆上课,在大礼堂办学生节,在综体看校歌赛,在新清听“人文清华”讲座,在紫操跑3000米……4年来,我们在清华的每个角落留下了二字班的气息;清华,也真真切切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清华的烙印,来源于园子里的每一个人。老师、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展现出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我的班主任劳东燕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学术也十分严谨。她指导我们小组做SRT项目时,不仅在研究方法和观点,甚至在标点符号和脚注上都给出了详细的意见。

  因为一同获特奖认识了材料学院的憨家豪。他醉心科研,在发表第一篇一作论文时,每天吃饭、睡前、走路都会思考课题的推进,有时会在梦中突然翻身下床,记下瞬间的灵感。

  因为做院系主席认识了校会负责生权工作的热能系郭烨。他一直积极推动提案制度,以至于如果在他的电脑上输入t-i-a-n,首先弹出的选项不是“天”,而是“提案”。

  今年,我和同学参加了WTO法领域的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整整一年,我们啃下二十多个平均100多页的英文案例、三四本厚厚的英文教科书和70多篇英文文献;前后找了5位老师做指导;把发言稿的每一个论点都打磨了20多遍。最终,我们获得了东亚冠军、全球八强,创造了中国大陆赛队新的历史。

  清华的烙印,还来源于园子内外的每一段经历。学习、实践,让我们少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之气,多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

  大一随“思源”十二期去陕西宜川县支教调研。当地因下暴雨而停电8天,孩子们竟点着蜡烛坚持上晚自习。我感动于他们的努力,也更加珍惜在清华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大二随“思源骨干”去贵州。我们走访了甘河村六十多户失地农民,发现很多人都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农民失去土地后的进一步发展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学里,除了陕西、贵州,我还去过甘肃、河北和江苏的农村,既看到了它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取得的进步,也看到了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更清晰地认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大三去印度参观贫民窟,去新加坡观摩五年一度的大选,去马来西亚了解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我和小伙伴热烈地讨论中国与这些国家制度的异同。这让我们明白必须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也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些经历激发了我对公共政策的兴趣。毕业后,我将借助中美富布赖特项目,攻读公共政策的硕士。心怀使命走出国门,我会向更多的人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世界,习“他山之石”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4年前,清华是我们不二的选择;未来,虽然彼此的职业道路丰富多样,但是服务于国家的发展、为民族乃至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始终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美丽的清华园,感谢你,陪伴我们走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青春。虽然今天就要说再见了,但追求卓越、家国情怀,这些清华烙印,已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也将用一生去践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