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两年前你们刚升入大三时,也是在这座体育馆里,我与你们交流了“如何做人与做事”。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这个话题还将继续伴随你们。此时此刻,面对三千多张青春的面庞,回想一代代京工学子的风华交替,我既感到由衷欣慰,也深切怀念陪伴学校走过无数风雨的那位老人——徐更光院士。
去年初,徐老离开了我们。今年初,学校在艺术馆中再现徐老生平点滴。每次观展,我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静。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徐老的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研制引爆核武器的高能炸药是一项技术攻关任务,被命名为“142工程”。1964年末,国家批准我校参与“142工程”,徐老成为研究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他经过无数次试验,创造性地采用玻坲胶解决了高能炸药研制中的粘结难题。但在技术方案评审时,有专家认为苏联相关科学文献记载玻坲胶性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炸药的长期稳定性,因此否定了他的方案。但徐老没有气馁,进行了长达16年的试验,证明用玻坲胶粘结的高能炸药性能非常稳定。又过了15年,徐老才得知,当年专家评审通过的粘结剂使用效果不好,核武器研制单位最终仍采用了他提出的方案。2012年,在徐老诞辰80周年的庆典上,核武器研制单位领导将徐老的这一重要贡献公之于众。此后,一些学者为徐老未能因这项重要贡献获奖鸣不平,但他的答复是“只要国家的核武器用上这个方案,我就非常欣慰”。
徐老一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在他病危之际,我和其他校领导去医院看望他。医生告诉我们,徐老几度昏迷,但只要苏醒过来,就要思考学术问题,就要谈工作,直到用尽了最后一丝精力。听到这些,我们哽咽难言。同学们,希望你们像徐老一样,始终以科学精神来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坚持实践出真知,永远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希望你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探究自然万物运动之规律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让科学理性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