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清末科举制度的改革自救

发布时间:2016-06-12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鸦片战争以后,要求在科举考试内容上增加新学内容的呼声日益高涨,统治者内部不得不开始变通科举制度。算学(数学)科举的设立是清代科举改革的首次重大举措。光绪十三年(1887年)4月,江南道监督御史陈琇莹奏请将学习算学者归入科举正途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给予相应的科甲出身。清政府基本上采纳了这一建议。

  这种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科举考试内容只考人文学科的局面,代表西学主要组成部分的算学终于成为科举考试的部分内容,这是科举制度在危亡时局下的一种突破性变革。尽管如此,清廷并未将西学列入考试内容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只是试图通过将算学列入科举来应付日益强烈的改革呼声,对改革过程并不积极,录取人数相当少。

  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乡试,总理衙门将各省举送的生监及同文馆学生共计32名试以算学,录取举人1名,这既是中国近代第一名西学举人,也是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唯一实际成果。次年恩科乡试,参加算学科举考试者只有15人,没有取中1人。梁启超说:“于算法均尚明通,唯人数未及20名,不敷取中。”此后,历次乡试时,皆因算学科应考者少而改应顺天乡试。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清廷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要通过破格选拔人才来缓解这场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贵州学政严修奏请仿照博学宏词科的方式设立经济特科,主要选拔“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件,或算学律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并提出“统立经济之专名,以别旧时之科举。”他的这一建议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内阁颁布了经济特科章程六条,主要的考试内容包括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致和考工六个方面。但经济特科尚未实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在废止新法的过程中,以经济特科“易兹流弊”为由将其停罢。

  与此同时,光绪皇帝诏令改革武科旧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诏各省武乡试从庚子科(1900年)始,武会试从辛丑科(1901年)始,童试自下届科试起,均改试枪炮,废去默写武经一场。

  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八股文被废止之后,士人纷纷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学,学风也随之发生改变。但废止八股文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当诏令发布以后,“守旧之徒相顾失色,有窃窃然议阻此举者”。还有大臣联名“翻国是,复八股”,不少长期习举业的士人也强烈反对。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以后,立即终止了维新变法的几乎所有改革,先后谕令:“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兹流弊,并著即行停罢。”“所有武场童试及乡、会试,均著仍照旧制,用马步箭弓箭刀石等项,分别考试。”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又回光返照。

  清末改革科举制度的种种尝试虽然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文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但科举制度长期以来积淀的弊端已经不能通过局部的调整而消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经历庚子事变而避居河南的阵痛之后,慈禧太后不得不试图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以挽留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将曾经否定过的戊戌变法中的各项改革措施又付诸实施,考试内容增添了不少新学知识。此举有利于选拔一些实用人才,客观上对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而言,科举制度还是很难适应清末社会大变革情势下兴学育人的迫切要求,停废科举势在必行。

  义和团运动结束以后,不少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纷纷提出改革科举的构想,废止科举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在近代化的大变局下,科举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正在消失,科举停罢只是时间问题。清政府游说各方,希望采用渐废科举的改革方式,并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

  正当清代统治者沉醉在以10年时间渐废科举的美梦之中时,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1904年2月,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居然号称“中立”。日本战胜俄国,并趁机大举入侵东北,中国主权再次受到严重损害,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同时,各地反清起义不断,直接威胁着清朝统治,统治阶级内部要求立宪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改制立宪,尽快培养大量新式政治人才至为关键。但官立学堂腐败丛生,南洋公学、南京陆师学堂相继发生留日学生风潮,各地也纷纷抗议学堂禁议时政、禁阅新书报等钳制学生思想的做法。那些原先主张递减举额者,于是转而提出立停科举的激烈主张。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朝廷颁布上谕,同意停罢科举。科举制度的改革自救宣告失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